经济学博士,经济评论员 马光远
继去年温州高利贷引发的跑路危机之后,近日,杭州地区因“互保联保”面临资金链断裂的600多家民营企业,联名上书向浙江省政府紧急求助的事件再次牵动了全国的神经。
事件的缘由和我们熟悉的很多民营企业的故事一样:一个企业资金链的断裂牵出了一连串的债务黑洞,银行出于自保而开始逼债,信贷链条上的所有企业的脖子上的绳索开始收紧。这次引爆的是两家企业,一个名叫中江控股,因为无法偿还高利贷,董事长被以涉嫌非法吸收公共存款罪刑拘,旗下数十家实体企业和相关资产、债权、债务正被依法核查,涉及金额初步统计达数十亿元之巨;一个名叫天煜建设,涉非法集资案被法院立案,引发的信贷危机涉及到中国银行、建设银行等23家金融机构,关联债务超过100亿元,关联企业近100家。这两个案件引发了各大银行对相关企业的集中催收贷款,进而将多年来企业之间向银行贷款形成的“互保联保”的错综的担保网络触目惊心的展示出来,从而引发了大面积的企业资金链危机。
坦率而言,对于融资体系残缺并且严重歧视民营企业的中国主流的信贷制度而言,“互保联保”绝非近期出现的新鲜事物,而是中国信贷制度下,民营企业的无奈的“金融创新”。在信用贷款难以获得,官办的担保机构又不愿意为民营企业提供担保,或者民营企业难以承担高昂的担保费用的情况下,企业之间的互保以及联保,就成了民营企业从银行获取资金的必然选择。而这样的“互保联保”,对于银行而言,也不失是一种比较安全的选择。在宏观经济景气,企业扩张的情况下,这种“互保联保”的风险自然很小,但一旦行业紧缩,担保链条上的企业出现问题,则整个链条上的企业都会引发资金链危机,从而出现真正的多米诺骨效应,如果银行在这种情况下对企业收紧信贷,催收贷款,则无异于雪上加霜,加速企业资金链的崩溃。
从这次上书的600家杭州地区的民营企业的情况看,不乏行业龙头、知名企业和中国民企500强企业,包括国内输配电行业最强企业之一的虎牌集团、家具行业龙头嘉逸集团、国内人造板行业的领军企业荣事集团等,同时,“互保联保”的企业,大多又是在同一个行业,比如家具行业,从而导致整个行业都出现了雪崩式的危机。同时,我们看到,这次尽管有600家民营企业上书求助,但考虑到“互保联保”其实是各地民营企业融资担保的普遍方式,加之很多银行牵涉其中。以浙江为例,企业联保互保模式约占企业总融资比例的60%-70%,庞大的“互保联保”链条使得今年浙江的银行不良贷款飙升,截至5月末,浙江全省的不良贷款余额为672.8亿元,比年初增加181.4亿元;浙江省银监局提供的数据则显示,目前浙江所有的企业贷款中有40%是企业互保贷款。这意味着,一旦担保圈内的某家企业发生资金危机,将会危及浙江全省40%的银行贷款。再加上宏观经济的整体下滑,从而使得企业联保、隐性互保的风险被点燃并迅速蔓延。就此而言,这次因资金链断裂风险引发的金融风暴的严重性以及解决难度,很显然高于上次温州的高利贷风波。
由此观之,600家民营企业因为担保链条断裂上书求助,表面上跟整体经济环境的下滑,以及一些行业的过度扩张有很大的关系。但事实上,背后折射的仍然是民营企业的融资困局和金融乱象。在中国当下的金融制度下,民营企业并非和国有企业一样的平等的融资主体,在现有的融资体系下,不仅信用贷款和民营企业没有关系,即使那些主流的担保机构,也并不愿意为民营企业提供融资的担保,从而导致民营企业的融资在现有的体系下只能依靠“互保联保”这种“自力救济”的行为,而这种担保,一旦有一些企业出现金融欺诈,或者整体行业不景气,必然会发生连续反应。
这是一种系统风险。但比这种歧视民营企业系统风险更大的,则是我们的制度设计中,根本没有如何防范这种风险的任何预案,一旦资金链出现问题,除了各大银行赶快抢先到企业催债,从而加重危机和恐慌之外,没有任何积极的应对举措。这次600家民营企业上书求助,提出两个要求:一是希望浙江省政府联合省经信委、省金融办、省银监局以及各级政府维稳办成立协调小组,对这次因银行催贷引发的民企资金链危机尽快进行集中和系统性处置;二是希望浙江省政府出面协调银行暂时停止收贷,并尽快将近期所收贷款暂时发放给相关企业,给企业以喘息和处理危机的时间;希望政府出面与银行方面协调,争取今后3年之内,不要削减相关企业的贷款额度。
如果说要求三年之内,不要削减企业的贷款额度,尚可商榷,但第一个要求,不仅合理,而且的确需要政府出面,进行系统解决,靠银行的催债,只能使危机更加蔓延,靠企业自救,也并非有效的举措。因担保引发的信贷危机,本质上仍然属于杠杆危机,解决金融的系统风险本来就属于政府应该提供的公共产品,欧美等国对此都有成熟的应对方案。然而,奇怪的是,对于财政预算监管缺失,公共资金的使用极为混乱的中国,对于民营企业的信贷危机,无论是银行,还是国人,却表现出了“高度”的市场经济风险自负原则的理念和对企业的苛刻,这不仅是将危机的根源全部归于企业,掩盖了政府金融体系的残缺和责任,更是对市场经济系统风险的误读。这种观念的歧视和对民营企业命运的冷漠,恰恰是真正的市场经济所绝对不容的。可以设想,如果这次信贷链条的断裂的主角是国有企业,银行的逼债也好,还是让其自生自灭的观点也好,都不会大行其道,政府不但会救,而且非议也少。而一旦民营企业出问题,我们的纳税人却立即觉醒,逼着眼看被逼上绝路的企业去找市场,而不是市长,实属匪夷所思。
基于此,我们认为,对于浙江600家民营企业面临的资金链困局,政府不但应该出手解救,而且,考虑到中国金融体系抗风险能力之弱,未来诸如“联保互保”等引发的风险将会是常态,应该着手建立金融应急的常态机制,建立危机应对基金,避免危机的蔓延和企业倒闭的多米诺骨效应,这不是什么乱花纳税人的钱,而是市场经济和金融稳定的必备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