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提炼,在人们的头脑中是一件神秘的事,是大企业与专家们干的事。然而,在仙居县,却有一支专门从事“三废”银回收、提炼与加工的农民队伍,人数有上万人,他们走南闯北,从全国各地回收来含银的“废渣、废片、废液”,从中提炼出白花花的银子。这支上万人的队伍,一年能为国家“捡”回白银300多吨,仙居的白银行业和白银市场,就是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在众多的“三废”银回收人员中,仙居城关镇三桥村的吴金火,是其中最早从事“三废”银回收、提炼、加工的人员之一。他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就开始从事含银“废渣、废片、废液”的回收,并逐步走上回收、提炼、加工一条龙操作。经过多年的实践摸索,现在,他已成为火法炼银的专家。他能在简陋的条件下,以他独到的炼银技术,提炼出高纯度的白银,令许多同行啧啧称奇。日前,笔者专门走访了这位从田野里走出来的农民炼银专家,详细了解了他走上回收“三废”银的经历。
走上回收“三废”银的道路
吴金火走上回收“三废”银的路,完全出于一次偶然的经历。吴金火家世代务农,一直以种田为业。习惯与土地打交道的吴金火,像大多数农民一样,一直向往着跳出“农门”,寻找新的生存方式,寻找新的挣钱门路。但是,由于当年国家的政策还没有现在开放,传统的农民守旧观念也束缚着吴金火的头脑,他只能利用农闲时节,为砖瓦厂背柴赚点钱贴补家用。然而,跳出农门的思想一直在他的头脑里缠绕。1982年,在一次亲戚家喝喜酒时,他听一位化学老师说,照相馆的定影水里含有银子,加些化学药品,可以把银子提炼出来。这使吴金火为之一震,潜意识地对这位化学老师的话发生了兴趣。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头脑灵活的吴金火回家后,反复琢磨着这位化学老师的话,想了整整一夜。第二天一早,他又赶去向这位化学老师请教。虽然只有初中文化程度,但对物理化学一直很感兴趣的吴金火,经化学老师认真讲解后,终于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回家路上,他仿佛要做什么大事业了,仿佛获得了巨大成功,心里特别高兴。他心里想:走回收“三废”银这条路,也许能挣到大钱,也许能改变自己的一生。
万事开头难。有了回收“三废”银的想法后,他反复思考:自己究竟能否成功?这期间,他与好多亲戚朋友谈自己的想法。有些鼓励他可以试试;有的则劝他:“别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还是种田实在。”他自己也在想,搞这种东西,弄不好的话,不但赚不了钱,还要贴进去,这可不是闹着玩的。思来想去,他又去找那位化学老师。那位老师鼓励他搞。于是,他决定试一试。在化学老师的指点下,吴金火走上了从照相馆、医院回收“三废”银的生涯。
1982年3月,吴金火带上从亲戚朋友家凑来的200多元钱,到江西南昌等地的照相馆和医院转了一圈,在6天时间里收集来3公斤多一点的定影水渣,拿到电镀厂,提炼出了0.8公斤白银,卖了600多元钱。除去买原料和路费等的开支,净挣了400多元,相当于他当时在砖瓦厂背柴一年的收入。这使吴金火激动不已。直到现在,回想当时的情景,吴金火还会激动地说:“当时心里着实高兴得不得了。”
以后,吴金火就更加大胆地干起来了。
八十年代,全国各地照相馆不多,回收“三废”银相当困难,且当时医院和照相馆里的定影水往往被作为废水倒入下水道,废片也被当作垃圾烧掉,跑医院和照相馆往往扑空。吴金火为了回收含银的废液、废片和废渣,每到一个地方,一下车就直奔医院或照相馆,花15分钟左右时间,从定影液中提取含银水渣后,又匆匆往下一站赶。为了赶时间,他甚至连吃饭都不愿意耽搁,在路上买个烧饼之类充饥。那时交通没现在这样方便,火车相当拥挤,吴金火带着水渣,经常是钻到火车座位底下睡一个晚上,就算是住了一夜的“旅馆”,第二天一下火车,又精神饱满地赶往医院或照相馆,去取水渣。这样的生涯一直继续到1988年底。
“我要自己提炼白银”
在外面跑了几年回收含银“三废”的生涯后,从1989年开始,吴金火开始在家专事提炼白银。
为什么要自己炼银呢?开始,吴金火是这样想的:一方面,回收来的含银水渣,自己提炼,肯定可以挣到更多的钱;另一方面,经过提炼的废碴中,还含有不少白银,如果想办法再把这些白银提炼出来,岂不增加经济效益?怀着这样的想法,吴金火开始进行提炼白银的尝试。
为了学到白银提炼的技术,他带上笔记本,又去找那位化学老师。在稍懂得炼银的工艺后,他就开始一样一样地购置提炼白银用的炉具和化学药品。同时走访一些从事炼银的师傅,在他们提炼白银时,他就在旁边帮忙,并在心里记下每一道操作工序。回到家里后,他往往顾不上劳累,在笔记本上认真记下提炼白银的每道工序,以及应该注意的各种问题。现在回忆起来,他认真地说:“炼银的方法,看起来简单,但真正要做起来就难了,往往是别人这样做能成功,你跟着做,一样的工序、一样的方法,就不一定能炼出银子。”确实,这句话反映了吴金火从不会到会的过程,在经历了无数次失败,终于摸索出提炼白银的规律的真实感受。
后来,他的冶炼点,一年可以炼出7万多公斤的白银。经过多年的炼银实践,吴金火现在已经成为名闻遐迩的火法炼银专家。
当初吴金火从外面回收到定影水渣,请别人提炼,1斤干渣,仅炼出6至7两白银;他自己提炼时,开始也只能提炼出6、7两。后来,他通过不断摸索,改进提炼方法,同样的1斤干渣,可以炼出8两以上白银。名气传出去后,送渣上门请他加工提炼的人越来越多,这样,他再也没有时间外出收渣了。
“炼银是相当辛苦的。”吴金火回忆着那几年的炼银经历,感慨地说。火法炼银,温度高达几千度,人要时刻守在炉子旁边观察;有时碰到市场银价上涨,客户送来的干渣就特别多特别集中,得几天几夜连着炼。虽然有助手帮着,但怕他们火候掌握不准,炼坏了不好向客户交代,他也不敢安心去睡觉。实在困得难熬了,便在炼银的炉子旁放一把躺椅,穿上大衣,在椅子上躺一躺,过几分钟,炉子里的白银炼得差不多了,让助手叫醒他。
经过几年摸索,吴金火对火法炼银每个环节的温度控制、提炼时间、干渣与用药的比例等等都了如指掌。尽管如此,他帮别人提炼时,也有不成功的。炼坏了一炉,工夫、化学物品倒贴进去不说,银子还要如数赔偿。每当遇到这种情况,他总是几天几夜睡不着,直到搞清楚失败的原因。现在,他对炼银过程中白银怎么会跟着烟雾“逃跑”的原因已经弄得清清楚楚。谁与他聊起炼银的事,平时话不多的吴师傅,就会打开话匣子,滔滔不绝地与你聊。甚至一边与你聊着,一边拿起提炼的工具,为你做起示范来。当然,他这种特殊的炼银诀窍,也是不会轻易外传的,也不是任何想学的人都能轻易学得会的。他自己就说:“譬如炼银炉子的老嫩观察,你没有三年五载的炼银经历,不管跟你怎么说,你都学不会。”
经过近20年的磨炼,吴金火与提炼白银结下了深深的情结,这种情结,使他几乎对白银有了感应,他左手拿着银块,右手拿起铁棒敲一敲银块,凭着声音和震感,可以八九不离十地知道这块白银的纯度。许多到他这里买银的客户,对他这种“测试”银子纯度的工夫,真是既称奇,又不得不信服。
“我要提炼出最纯的银子”
吴金火是一个爱动脑筋的人,也是一个不断进取的人,在炉火纯青地掌握了提炼白银技术以后,他又钻研起白银的提纯技术。
对他提炼白银的技术,同行们心服口服。但听说他要搞提纯,大家都有点不信,或者说不服吧。有的来劝他:你现在提炼白银的活都忙不过来,何必要去折腾那没有把握的事呢?弄不好,会把你提炼的牌子给砸了。
朋友们的话不是没有道理,人家大工厂,设备先进,技术力量雄厚,提纯银子也要费思量。而他,所有的设备,就是炉子、坩埚、钳子,加温也仅靠简易的鼓风机给焦炭催火。设备跟人家大工厂没法比,且这种火法提纯金属,已被专家们下过不可能提得很纯的结论,因此大家都劝吴金火别搞了。可是,吴金火就是不信这个邪。他说:“我要试一试,成功了更好,不成功,也花不了几个钱,也不丢什么面子嘛。”
于是,他又干起了提纯白银的事来。由于有了白银提炼的经验,他的提纯尝试很快获得成功。目前,他一次提纯可使白银纯度达到四个9以上。许多炼银专家对他在如此简陋的条件下,用土法提炼出如此高纯度的白银,无不交口称奇。
吴金火是一位实实在在的实干家,他给人的印象是无往而不胜。一位来自省城的新闻记者,在采访过他后,情不自禁地说吴金火是一位了不起的农民实干家。他在文章中写道:“握着吴金火的手,像攥着一把沙子,那是近20年的艰辛留下的。”这是对他实干精神的最好评价。
多年的炼银生涯,使吴金火对“三废”银有了深厚的感情,是“三废”银使他实现了致富的梦想,是“三废”银使他走上了辉煌的人生,也是“三废”银,使他对今后的日子,充满了美好的遐想,他说:“炼银是我的饭碗,我要想方设法从渣中提炼出更多的白银,而且要把白银的纯度提炼得越来越高。”吴金火就是用这样的实在话来表达自己理想的。http://www.zgfstj.com/NewsView.asp?SortID=1&ID=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