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感音乐治疗的原理:
人类对于声音的感受源于振动。一般情况下,音乐是通过增幅器放大信号后从扬声器发出,再经过空气振动而达到人的耳膜的。通常人类可以听到的音乐低音部分一般为50-150Hz。低于10Hz的振动一般伴随着自然灾害发生,如地震、海啸、山崩、火山爆发等振动均为含有巨大能量的3-6Hz的低频波。自然界的有些动物可以感知,但人类已失去这种功能。人类通过身体可以感受到的音乐振动称之为“音乐体感振动”,其最大范围为16-20000Hz。20-50Hz的低频部分使人的重低音感大大增强,伴随着振动感和冲击感给人以极其强烈的临场感。同时,20-50Hz的频率范围最能够给人以心理和生理愉悦的快感和陶醉感。因为音乐的低音部分(贝司)是比较单调的重复,近乎于1/f2的振动,给人以安全舒适感。这种感觉是存在人的潜意识中。人类心跳的频率近乎于1/f2的振动。胎儿在感受着母亲心律振动的情况下生长发育,这种安宁和健康母亲的体感振动使婴幼儿感到安全舒适,这种体感振动的记忆伴随着婴儿的出生和成长而渐渐淡化,但它将永远遗留在潜意识中。当婴幼儿哭闹的时候,一旦被母亲抱起来,母亲的体感振动会使婴幼儿感到安全舒适,立刻平静下来。同样,当成人焦虑不安或抑郁时,这种音乐体感振动也会使人感到安宁。
体感音响技术是将音乐中16-150Hz低频部分电信号分拣出来另外经过增幅器放大,通过换能器转换成物理振动,作用于人体传导感知。特别是能忠实地再现20-50Hz的频率范围的音响技术,这种节奏近乎于1/f2的振动,最能使人感到安全舒适和具有 的要素,也能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
用于体感音乐治疗所采用的音乐曲目是经过音乐家、心理学家等多学科的选择,并经特殊录制的、能够最好体现音乐体感振动的乐曲。分析乐曲的振动波形与疗效之间的关系,我们将波形分为三大类16小类:
1、慢周期信号波:包括二钟波、念波、交互波、碎波、紧虚波、摇波等6类波形。主要功效为放松、镇静、 等;
2、快周期信号波:包括交断、摇交断、钟风等5类波形,主要功效为使人欢快、轻松;
3、快周期、紧迫信号波:包括觉醒等4类波形,主要功效为使人觉醒和振奋。
岩谷在临床观察到音乐体感振动疗法可促进消化道蠕动,改善和预防便秘,可预防褥疮。在酿酒和食品制作领域应用体感音响技术,发现它能促进酵母菌活化,影响酒精和水分子的构造,促进发酵和成熟,使口味变好。种种结果提示,体感音乐治疗可能通过物理、心理、生理、化学、细胞、分子等多种途径,调节人体机能状态。
体感音乐产生可听和可感觉的音乐/声振动。音乐/声对人产生生理学振动并引起心理学的活动。音乐和音乐振动治疗疼痛的机制为:音乐和音乐振动对人体作用下产生了两个过程,其一是通过听音乐产生了心理过程,其二是通过换能器的音乐振动产生了生理过程,这两个过程激活了疼痛抑制神经活动。同时这两个过程结合了肉体和听觉神经活动产生了对中枢系统的配合作用机制。
目前对体感音乐治疗的理论有很多。大多数认为物理和精神的刺激同样重要。也许这两者的结合即对精神-身体的联合作用才使得这种治疗方法可以成功地放松身心和减轻疼痛等病状。对于体感音乐产生疗效的三种可能的理论解释如下:
(一) 音乐体感振动治疗过程激发了松弛反应,有利于疼痛和病状的减轻以及对紧张、疲劳、头疼、恶心、沮丧的缓解。
(二) 60-600Hz的振动激发了“帕西尼安小球”,产生了对疼痛的神经性抑制。
(三) 音乐振动可能产生了对细胞的清洗作用,从而有利于健康和疾病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