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1年的家居市场上,保障性住房变成了行业关注的焦点。有关记者了解到,今年天津市将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在原年度建设计划上再增4万套,并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2011年建设公共租赁住房、定向安置经济适用住房、限价商品住房等保障性住房23万套。此外,天津保障性住房用地地块已基本落实,6月底前要完成土地供应量的80%,三季度全部供应到位,确保保障性住房今年10月底前全部开工建设。
据记者调查得知,目前业内对于保障房所持有的观点分为两派。一种是积极派:这类家居企业认为,随着保障房数量的增多,能给在国八条重压之下的家居行业带来一丝曙光,因此企业应该抓好机会,针对保障房的特点调整自己的产品线,以迎合市场的新需求。而另一种则是谨慎派:这类家居企业认为保障房的定位与自己本身产品的定位有出入,短期内不想投入过多的精力在保障房这片新兴市场之上。虽然在对待保障房的问题上各个家居企业的态度不尽相同,但如何能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找好定位,将企业受外力影响的程度降到最低,始终都是家居业值得深思的课题。
积极派:调整产品 迎合新需求
保障房数量的增多对于积极派来说是个好消息,这部分企业十分看好保障房的潜力市场需求,纷纷开始调整产品结构,以迎合保障房的小户型、经济型等特点。奥普电器天津公司总经理王宇在提到保障性住房市场时表示:“面对大量保障房上市,我们会将销售渠道进行细分,会将更多适合普通老百姓的产品推出市场。虽然说最高端的产品利润会比较高,但对于利润较小的产品,如果可以将量进行扩大的话,那么整体的销售额也不会受到影响。”
业内众说纷纭保障房 家居企业何去何从各有一本帐
除了调整产品类型之外,许多家居企业纷纷表示,要想赢得更多保障房消费者的青睐,产品的性价比以及服务依旧是竞争的关键所在。威瑞橱柜总经理王琪枫对此表示:“我们的产品线非常的长,我们有自己的产房,我们可以根据市场随时调整我们的产品,这是我们的优势。但是,我们有一个自己的原则,我们会针对经济适用房和保障性住房推出适合小户型的产品,提高产品性价比,但是,尽管价格的调整了,我们的服务不打折,我们的产品质量不打折的,这是我们多年来始终的坚持。”
安华卫浴天津公司总经理林叶青对此也有相似的看法,他表示:“我们两年前就开始在工厂进行产品的研发,现在的保障房以小户型为主,因此我们研究出很多适合小户型的小而精的产品线,虽然小但绝对不低端。”由此可以看出,随着家居市场消费者的消费心态越发成熟和理性,家居企业意识到:针对保障房所研发的产品并不意味着低端,这类产品也需要具备黄金性价比和高品质的服务质量,否则,无论保障房的市场需求量有多大,企业依旧还是无法在这片新兴市场中拔得头筹。
谨慎派:定位有异 谋定而后动
与积极派不同,谨慎派对于保障性住房的看法是:大规模的保障房建设需要很长一个周期,能否对于下游产业链起到积极地影响尚且还是未知之数。而且,针对保障房所研发的产品不仅要有质量,还要在价格上有所突破,以满足保障房消费群体的消费需求,而牺牲利润能否换来预期的效果则是无人可以预知的。因此,在市场走势尚未明朗之前,家居市场上的谨慎派对于保障性住房依旧持观望态度。
除此之外,保障房与品牌本身的定位存在差异也是制约许多家居企业涉足其中的原因之一。尤其是对于那些定位在中高端消费群体的品牌来说,由于保障性住房的受众定位与自己品牌的定位差异较大,因此这类企业认为保障房数量的增加,虽然会使得市场需求量得以扩大,但毕竟不是自己品牌所需要的市场空间,所以不会抓小放大、舍本而逐末。正如久福卫浴天津地区负责人魏刚所提到的:“长久以来,久福是追求高品质家居生活的品牌,而且拥有自己特定的客户群体,因此,我们暂时并不会因为保障性住房数量的增加而对自己的产品线进行改变。”
此外,由于保障房建设与商品房调控的步伐并非完全一致,许多家居企业认为与其调整战略来迎合尚未成熟的保障房市场,不如做好自己的本分,集中火力应对调控政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实际上,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国家已经出台新“国八条”对楼市进行调控,央行也已通过多次加息来抑制楼市升温过快,但保障房从规划、投入再到最终完成,需要很长一段时间。面对这样一种情况,许多家居企业都选择低调过冬、积攒实力,待市场情况进一步明朗的时候再决定下一步规划,也并非全无道理。
总结语:修炼内功 逆势求突围
事实上,无论企业是否将保障性住房视为2011年的主要发展战略,在国八条、房产税、加息等多重政策调控的压力下,修炼内功、稳中求胜始终都是企业在逆境中应有的态度。以积极派为例,为了更好地迎合保障性住房的市场需求,企业在“出手”之前是否应该对整个战略进行详尽地部署,无论是产品的推陈出新、质量的严格把关、服务的保驾护航、渠道的创新变化等等,都是企业“修炼”的主要内容。
而对于谨慎派来说,虽然其对待保障性住房的态度比较保守,但在市场环境越发严峻的情况下,企业可以趁此机会更加清楚地看清自身的优劣势,从产品、服务到渠道来一次全面“大体检”,在提升自我的同时,做到逆势上扬,那么待大环境好转之时,其必然能够以最佳的状态“出战”,成为市场洗牌过后的最后王者。
总而言之,市场环境、国家政策等环境因素的变化毕竟都属于外因,真正考验企业的始终还是自身实力这一内因,无论外因如何变化,只要企业能够找准定位、深挖优势、厚积薄发,那么终究能够在变化莫测的市场环境中拥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