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邀嘉宾主持人:深圳市伊派室内设计有限公司设计总监——段文娟
软装设计在国内发展的三种模式
【段文娟】我们前面谈到软装在整个设计中的作用以及硬装与软装的关系。现在我们谈谈团队配合的问题,作为软装与硬装设计团队,在配合方面,两者的最佳切入点在哪个阶段才会更利于设计的完整性?
【周静】我们基本上是从方案阶段就介入了。项目在方案设计的时候,我们就会跟设计部沟通,给设计师一些建议,因为设计师对家私、灯具的尺度不一定会比配饰设计师更了解。做软装实际上是把一切“可能”变成“可实行”,这是很重要的。
【赵春龙】对,着陆了。我们团队也是这样来做的,主创设计师在跟甲方沟通完基本确认思路以后,在风格定位的环节,我们的软装设计师就已经开始介入了,必须是这个环节。还有周老师刚才特别强调的,硬装设计师的一些想法要通过专业软装设计师去实现。举个例子,比如楼梯间的一幅挂画,硬装设计师可能是考虑到空间过渡,需要有个挂画,但是采用什么形式的挂画,画的主题内容是什么,尺度大小、高低错落怎么样?需要软装设计师早一点介入,会令方案更到位。
【段文娟】总而言之就是,软装和硬装不要分开,也不要孤立。
【周静】对。
【段文娟】设计公司根据规模或机制的不同,有以下几种模式。一种是硬装与软装均由一个设计师跟踪到底;第二种是公司分软装与硬装设计师,各负其责;第三种是硬装交给一家公司,软装设计或软装设计加产品打包交给另一家公司。我们来谈谈对这几种模式的个人看法吧。
【唐黎】我个人认为比较完美的模式应该是像周老师说的一样,是由一个团队来合作。而不要分开几家公司。做完了硬装,再找另外一家公司做软装,这种情况下软装公司的设计师对整个设计理念的解读,可能只是通过图片的形式,或者自己去感悟。因为前期没有接触,很难把这个最初的设计意图表达出来,挖掘的深度可能会弱一些。
设计悉尼歌剧院的伍重,在瑞典做了一个教堂,非常的漂亮,从建筑到内部的硬装,以及所有家私的摆放,甚至包括他们做礼拜的时候要用的碟子器皿、刀叉全部都是由他们家族来做的,他女儿还专门设计了餐巾、盘子、碟子,整个作品做得非常纯粹。
【段文娟】那我们怎么样把这个团队更有效地融合在一起,像家族式的那种关系一样,配合得很好?
【唐黎】我们公司现在的操作模式是1+5的模式,按项目进行划分,每个单体项目有1个主创设计师,下面有做方案深化的,有做施工图的,有做效果设计的,有做立面的,还有做软装的,大家一起去参与探讨,都可以对这个项目去献计献策,看用什么样的方式手法会让项目做得更完美一些。
【赵春龙】刚才说到的专门的配饰公司和我们室内设计公司合作,也不是说不行。但是我觉得这个中间最大的问题,就是信息的传递。我们为什么会推崇一种团队从自始自终贯穿其中?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它能够避免信息的衰竭和偏离。在各个环节传接力棒的过程中,每个人对这个事情的认知会有不同,那么很可能最终出来的东西和主创设计师的想法会偏离很多。
当然今天我们主要谈的是别墅,可能其它的一些公装项目,会有专门的软装公司和材料供应商介入。但是不管怎样,我觉得在时间节点上应该是可以早期介入的,就像我们以前说,室内设计和建筑的分离关系是一样的道理。我们很多的别墅客户,特别是一些私建的别墅,在建筑方案确定之前,我们室内设计师就已经介入了,道理是一样的。
【周静】我们去国外考察的时候,发现其实国外没有软装这个行业,软装是国内特有的一个品种,其实也是反映了人们的需求。而且我觉得未来的十年,大家对自己内在的生活品质要求会越来越高,所以这是一个趋势。在中国这种环境下,软装变成一个独立的专业,其实也挺好的,弥补了这种不足。国内的建筑设计、室内设计、软装设计,基本上像流水线一样,慢慢下来了。其实我觉得我们作为一个专业室内设计公司,是非常注重延续性和完整性的,我们也碰到过我们的项目被别人去解读,来做后期软装的这种情况。我们会跟甲方主动去沟通,如果需要我们负责任的话,就必须来经过我们来看,保证最后的效果。
【段文娟】基于这种环境下,想出更完整性的设计案例,就得提高责任心。
【周静】责任心、职业操守还有职业素养都很重要。比如做软装,你有没有用心,其实最后你摆出来,别人可以感受得到。抛开能力不说,可以看到一个态度,能力我觉得是可以提升的,但是素养,我觉得是关乎一个人的个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