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作为“世界加工厂”的中国,不仅需要“瞻前”,而且还要“顾后”;前面有发达国家的贸易壁垒和技术鸿沟,后面则有印度、墨西哥等国家的“成本追兵”。中国必须思变,摆脱困局,由“中国制造”升级到“中国智造”,从“世界加工厂”转变为“世界创造基地”。“世界工厂”正面临由毛虫到蝴蝶的痛苦蜕变。
一、相同称谓,迥异内涵
从历史上看,英国、美国和日本以其强大的创新与制造能力,先后扮演了“世界工厂”的角色,源源不绝地生产出各色产品、各种机器与各类设备,成为“全球经济和贸易的核心国”。英国于19世纪中期成为“世界工厂”。作为“世界工厂”,英国创立了以蒸汽机为动力、分工合作与规模生产的近代工厂,成为国际分工的高地,是垒球的制造中心,也是全球经济中心与财富集散中心。
类似英国,美国也是通过执新一轮工业革命之牛耳而成为“世界工厂”,在生产技术与生产能力上拥有对手无与伦比的优势地位,以及支配世界市场的能力。与英国先驱者不同的是,美国是用一系列知名品牌来标示自己“世界工厂”的地位,作为后起的“世界工厂”,美国创立了“泰勒制”与“福特流水线”,奠定了现代工厂的基础。 通过“重化学工业化”和“加工贸易立国”(1955—1974年),日本主动承接国际分工,奠定经济起飞基础。第一次石油危机后,日本转变经济发展战略,提出“技术立国”(1975—1990年)新思维,不断实现技术突破与革新,大规模生产世界最精细又不失价格优势的产品,为世界经济与人类社会发展作出杰出的贡献。
2001年,在日本通产省发表的白皮书中,第一次提及中国已成为“世界工厂”,自此“世界工厂”就成为国内外描述中国经济的一个常用词汇。然而,与英、美、日这些昔日“世界工厂”相比,中国的“世界工厂”无论在量还是在质,都存在极大的差距。在量比上,昔日“世界工厂”其制造业占全球份额最高时,英国为53%,美国为40%,日本为20%,而中国如今只有15%。在质上,更是相差甚远,“Made in China”长期以来近乎一直是廉价产品的代名词,成为世界贸易保护主义的头号目标,已连续15年成为遭受反补贴调查最多的成员,2009年全球35%的反倾销、71%的反补贴涉及中国。显然,发达国家给中国授予“世界工厂”名号,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世界工厂”,而是一个内涵已“与时俱进”的“世界工厂”,说白了就是高耗能、高污染、高成本、低技术、低附加值的“世界工厂”。
二、悲哀与无奈的“世界工厂”
由于长期奉行“造船不如买船,买船不如租船”的政策,中国在诸多领域、诸多行业基本放弃了研发,如此导致现今中国对外技术的依赖度很高,而作为前世界工厂的美国和日本依赖度则很小。据统计,目前中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约占0.03%,99%的企业没有申请专利,50%的企业没有自己的商标。出口商品中90%是贴牌产品。中国彩电、手机、DVD、家具等产品的产量虽世界第一,但销售价格都是极低。
作为世界工厂,美国向世界贡献了“泰勒制”与“福特生产线”,日本向世界贡献了“丰田模式”与“日本式经营”。中国贡献了什么?被一些地方政府当作宝贝的富士康,所贡献的是无与伦比的庞大的“军事化管理”,生产程序分工到极致,一个工人每天上班十个小时可能只是重复几千次装配一颗螺丝。在整个世界日益走向人性化管理的今天,恰恰映射出中国这一“世界工厂”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