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约主义风行各界 家具设计也日益青睐简约化

   日期:2011-09-01     来源:深圳家具报     作者:蔡明    评论:0    
核心提示:世界十数家知名大公司的logo变化趋势。无一例外,都是越来越简单简化简洁。其实不光公司的视觉形象,整个这个世界的主流设计趋势,也是如此——越来越简洁。对一个设计师来说,什么样的设计算完美?不是在于无一物可增,而在于无一物可减。

现在叱诧风云的苹果,咬一口,缺一块儿,挑逗着无数人的小心肝。看着这个残缺苹果很美吧?它也是一步一步改进来的。草地、白云、溪流,苹果、牛顿、砸头。一开始的苹果logo,就是这种信心亮饱满的意象表达。乔布斯要传达的东西特别多,给设计师的要求也特别杂(我没有查证,这最开始的logo是苹果找了设计师,还是乔布斯自己在家拿画笔勾出来的原型),发明创造、创新意识、灵感、宗教,什么都有。
 

可大多数人看,就是没现在的缺一口苹果感觉好。
 

有过一篇文章,描述了世界十数家知名大公司的logo变化趋势。无一例外,都是越来越简单简化简洁。其实不光公司的视觉形象,整个这个世界的主流设计趋势,也是如此——越来越简洁。对一个设计师来说,什么样的设计算完美?不是在于无一物可增,而在于无一物可减。
 

于是简约主义,成了一个流派。简约是文绉绉的说法,其实这就是“减少主义”,减少,减少,再减少。减到不能再少,就成了多,密斯·凡得罗说:“LESS IS MORE。”这很像我们老祖宗的双鱼太极图,从一个尾巴开始,慢慢量变,最后量变产生质变的时候,就成了另一条鱼。少怎么会是多呢?光看少,也许看不出多。但在一个空间、一个环境下看这个“少”。你会发现因为这个物件的少,造就了固定空间中其它的“多”。比如实打实的空间,比如更虚一些的想象、灵感。
 

全世界范围,先进也罢,原始也好,各种各样的文明,在历史里的每个阶段,人们都会尝试从多余和和繁琐中解脱出来。任何跟艺术有关的领域,也都会直白地表达这种需求。比如建筑、文学、艺术、音乐,及至必然商业化、但更表达全民内心的设计。
 

但这个过程,多在文明的上升期。衰败期,或者消沉期的时候,艺术也会表达思想,但多半会用相反的手法,比如用华丽的装饰掩盖气势的衰落,就像小体型动物受到威胁时,会全身毛发张开,以让自己看起来很大个儿一样。
 

试图使自己从多余和繁琐中解脱出来。我们可在建筑、艺术、音乐甚至技术中看到这种现象。从这些繁琐中解脱出来就是一个成熟的过程。另一方面,在消沉期,社会的艺术表达通常会用相反的方式隐藏起来,屈服于一些装饰的诱惑,创造就少了。比如拿我们自己看,明清家具,明朝的气势还在,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硬骨头一个接一个。家具的气象格调也很正,简明舒畅。到了清朝,国势弱了,老被欺负,对内还要色厉内荏,浮夸的装饰就特别多。别说简约,不繁复老爷们都不喜欢。
 

少与多,华丽与简洁,应该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但大家越来越喜欢简洁的东西,不管是公司logo,建筑外立面,还是产品设计。一个原因,也是如上所说,现在整个世界多数国家,还处于文明的上升期,而不是崩坏期。上升期的民族,在审美上有直击本质的需求。而且越,简单的形式,其实越会有建造和设计上的困难。看上去越简单的建筑、产品,实际上需要更加细致的设计,以及更多工匠的手艺。实际上,完美的简约主义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完成。
 

简约的东西,比华丽繁复更难理解些。因为过多的装饰,必然意味对美学、空间或者结构过多的解释。“过度解释”这个词儿最近很火,艺术、设计都有此倾向。你解释都过度了,人家随便看一两细节,就有一堆文字跳出来,这表达什么,这象征什么,照念都能说出一套。但,审美疲劳,也是如此产生的。何况对于设计,“解释”不是终极目的,终极目的是应用与体验。这些不需要过度的解释,只需要对生活恰当的解读。
 

找一个前两年德国红点设计大奖的例子。桌子上的电脑线谁都烦,只要一个巧妙的收纳,就让生活美好很多。设计不是玄乎其玄的东西,不是说,有多少的新颖创意才是一个好的设计。生活中很平凡的一些东西,稍微加以改造利用,或者在美学领域对它进行延伸,都可以得到让人心动的产品。这里的关键不是华丽、复杂、多少,而是创意的灵感,生活的灵感。否则,再旺盛的需求摆在你面前,你也产生不了冲动与想法。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