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化莫测的市场
场景一:五年前,五一黄金周,南京市K卖场举办了一场促销活动,活动前40分钟就已有市民开始排队,20分钟后,队伍已近千人,到进场时已有数千人的队伍。在大门口的电梯口甚至出现了近半个小时人流拥堵的现象,一周的促销活动结束时,多家专卖店销售突破了百万元。部分厂商在回忆这段甜蜜的历史时表示,一周的销售把一年的专卖店的租金都赚回来了。
场景二:三年前,重庆市的H卖场在元旦举办了一场促销活动,据了解,活动前期投入300万元的广告。活动当天,仅有数百名观众,虽然后来陆陆续续又来了一些消费者,但卖场的人气依然不旺。持续五天的促销活动一直不文不火,据H卖场的厂商反应,几家欢乐几愁,总体不尽如人意。销售过百万元的专卖店数量屈指可数。
场景三:2011年,五一黄金周,天津市的M卖场举办了促销活动,没有出现市民排队,也没有出现电梯口人流的拥挤。据M卖场内的销售商反应,五一黄金周与去年同期相比销售量下降了60-70%,开一两单的商户居多,一周下来,销售过十万元的商户不会超过20%,销售过百万元的商户几乎没有。
这三个场景,代表了三个时间段市场的变化。不难发现:五年前,有促销活动,就能卖得火爆;三年前有促销活动不一定卖得好;今天,有促销活动也不一定卖得动。
促销活动变成价格战
“家具业差不多也快到了要靠天吃饭的时候了,因为没有促销活动就没有人气,万一促销活动当天刮起了狂风,下起了暴雨,前期所有的准备工作不就是泡汤了吗?这不是明显的有靠天吃饭的影子吗?”一位业内资深人士如此感叹,“诸如骨折价,跳楼价、吐血价等等,给人感觉家具业似乎快到了穷途末路的时候了。”
今年以来,到卖场走访,无论是节假日,还是平常,几乎每次都能见到一大堆摆在专卖店门口的易拉宝,内容八九不离十要么就是店庆,要么就是促销活动。尽管如此,但大多数店面还是几乎门可罗雀。
对此,行内人士把问题归罪于价格战,从不放过每一个节假日,清明节这样的节日都不放过,因此促销活动的效果只会越来越差。“每家都在促销,不知哪一家才最实惠,似乎每个时候都能以促销的价格买到产品,只要多走几趟卖场,有主意的都会变成没主意,因为搞不懂什么时候才是最低的折扣。”消费者有如此的感受,促销活动效果差也在情理之中。
在当前家具业的促销活动中,除了卖场开业的活动还能保持一定的效果外,其他促销活动的总是时好时坏,阴晴不定。
挖掘促销活动的精髓
同是促销活动,为何卖场开业与平时促销活动会存在一定的差别呢?答案必须从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探寻。消费者热衷于促销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是活动低折扣,还是有更多的赠品,抑或是希望能抽一个大奖的侥幸心理?一一对照,发现都不是。因为这一切平常节假日的促销活动都有,甚至“零售价=材料价+人工工钱+运货费+卖场分摊租金”都少有人问津。细细探究,还是在于开业这个“节点”上。因为卖场的开业仅有一次,“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也就是说这样的机会异常难得,颇有点“物以稀为贵”的味道。物以稀为贵事实上就是“短缺”引起,也就是说促销活动的精髓在于对“短缺”的人文制造和把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