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调查显示,一般的家具企业每年在设计方面的相关支出比例大约为20%左右,而这一数据在设计为主导的企业当中则达到了50%以上,有些企业甚至达到了 70%——80%,这一经营理念上的巨大差异将企业究竟是设计驱动,还是市场驱动,或是技术驱动进行了明显的区分。
观点A:产品就是价格为王
设计与商业能否统一,这是一个争论了多年的话题,在许多人看来,这似乎是个伪命题,设计和商业必须要相辅相成,否则都会停滞不前,一位设计师说:“我们是在传递一种生活方式,顺便卖产品。”在一些商业人士看来,这话听起来有点自欺欺人,起码在中国市场上还难以实现。
生活方式这种形而上学的东西,还不能搅乱中国普罗消费者理性的消费观。消费能力决定消费心态。当消费者走进卖场的时候,本身就是做好了花钱的准备,而各种专卖店的设计也已经在向消费者传递着本身的定位和价位。那些被称之为传递生活方式的设计类产品则会让人有点战战兢兢,因为那一定代表了高价位,这就是某些设计类产品不能大批量生产所带来的弊端。
当被问及为什么一些特别的、带着引领生活方式使命的产品不能在工艺上加以改进,大批量投入生产的时候,许多设计师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好的产品本身就是针对某一特定的人群,如果人人都能使用,岂不沦为街边货。”但是倘若设计的产品不能推广开来,还谈什么生活方式的引导呢?毕竟生活就是大多数人的生活,而不仅仅属于一小部分人。
观点B:卖面粉还是卖面包
当然,设计在终端的市场力量无法得到很好的体现,和消费市场的不成熟脱不了干系。有些设计师提出,我们究竟是在卖面粉还是在卖面包?在家居卖场里,我们看到销售人员不是着力向消费者推广设计理念、情感诉求,而是从“眼见为实”着手,先说说这个材料是如何不可稀缺,再说这个工艺是如何费时费力。这显然和设计师的初衷背道而驰,如果我们只是在卖材料的话,那还要设计师干什么?难道我们还缺一把椅子吗?
当设计不能更好地走向商业,人们往往无奈地认为好的设计产品是“曲高和寡”。但作为澳珀家具的创始人,朱小杰则认为这不是曲高和寡的问题,也不是获奖与否的问题,而是在中国缺少这样一个环节,一个将设计与市场很好地进行对接的环节。
因此,设计最大的问题还是如何更好地走向商业化,保持其延续性。无论是定位于金字塔尖的少数人群还是普罗大众都消费得起的产品,都需要推广和传播,否则,市场无法领会设计师的原意,也看不清产品的品牌定位,自然就没法体会到面包的味道究竟是不是好于面粉了。
结论:设计的定位很关键
难道一个好的设计产品不好卖就只能成为一个惯例吗?一些设计型企业老板则不认同。他们认为,设计的定位很重要。设计本身肩负着许多种含义,当设计成为一种创意,放在商业系统上来看的话,确实是属于小众产品。而产品的作用有许多种,如果某些产品的产生初衷只是为了突出品牌形象,那注定了是曲高和寡;如果是为了迎合市场需求的,就一定要考虑到后期的生产、工艺、市场推广、家庭使用程度等层面上来。
因此,企业对于产品的定位直接决定着设计的走势。否则,天马行空的设计只能注定了企业后期的痛苦,苦于没有市场,苦于不能大规模产生,这对于企业和设计师来说都将是灭顶之灾。真正的设计驱动型企业是在实现了自身的理想抱负之外,同时又兼顾了市场情绪。而这类企业本身保持了独立的人格,无论大小,都能得到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