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两种声音唱响家居卖场,一种声音是支持扩张,另一种声音则是保守经营。“我们家居卖场老板围绕着卖场是不是过剩的问题,老总们没有直接表态,我可以理解。但是我们站在行业里面客观的角度,站在良心的角度,我们可以这样说:如果现有的家居卖场面积减一半,老百姓依然能够买到家居产品,而且还有机会买到更好的家居产品。”康耐登家居总裁刘永康说。
“从历史上讲,我从1994年就在北京家具市场做副会长,那个时候北京市家具的营业面积是3.8万平方米,如果建材面积和它对等的话,两个加一块应该是8万平方米左右。但是到了1995年扩张出了十几万平米的面积,当时谈论家居卖场是不是扩张得太快了。2000年的时候在喊狼来了,西方的大鳄们纷纷涌向中国,竞争越来越惨烈了。就在惨烈的竞争中,北京的家居卖场迅速地扩展到了100万、200万、300万平方米,现在北京的家居卖场已经扩张到了400万平方米。”
中信家具董事长陈中信更加直接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企业老板、企业销售总监、代理商的日子已经非常难过了。媒体可以做一下市场第一线调研,看看多少人日子过得还开心,很多企业不敢再扩张,包括我们在内。”
家居流通新动向仓储式卖场或兴起
目前,在整个家居建材行业里,商家与消费者、售前与售后、家居建材各类别之间的矛盾正日益凸显,而其中最为激烈的莫过于工厂、经销商、卖场之间的矛盾。家居卖场向左走,还是向右走一直困扰着家居企业和商家。
家居建材行业的商品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它不像一般的百货商品,一般的百货商品都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顾客自己就把商品带走了。而家居建材行业顾客很多时候是不能够当场带走商品的,看到的产品往往只是样品,实际的购买往往需要根据自己家的情况进行定制,或者由于商品的体积庞大,或者很重,顾客就只能望货兴叹。由于不能完成现场交易,便形成了家居建材行业的一种主要销售模式——外场专卖店。即卖场主办方提供经营的场地或者物业,然后由工厂或者经销商租赁经营或者工厂自营。这样一来,卖场不直接参与经营活动,而参与经营活动的厂家或经销商又不能主导市场的走向,对于市场没有主导权。产品展示的位置、商场的促销活动,包括商场的营销、形象包装,经销商或厂家都得听从卖场的指挥。这些矛盾交织在一起,就使得工厂和经销商都有怨言,都觉得自己的利益没有完全获得,甚至觉得利益都被对方抢走了。而仓储式家居卖场就恰当地解决了上述问题。
加上前一阵子达芬奇家具洋货造假事件和红星美凯龙深圳布吉店卖假货事件,在消费者中造成很坏影响。达芬奇事件众所周知,红星美凯龙深圳布吉店卖假货是这样的,消费者胡女士在红星美凯龙深圳布吉店购买“希尔盾”沙发,后发现与预定款有差异,鉴定是假货。8月31日,红星美凯龙回应,对消费者进行“退一赔一”的先行赔付,“希尔盾”代理商被查封、清场,并对相关责任人员进行了处理。
这些事件的出现,使国人对大品牌和大卖场的信心产生了怀疑。正如资深家居专家、亚太传媒董事长骆合理在9月3日广州东方宾馆举行的“第二届亚太经济论坛”上所说,过去50%消费者崇尚的不是某个产品的品牌,而是大卖场的品牌。有50%生产商的产品进入名牌卖场不是为了盈利,而是为了提升自身产品的档次和身价。现在达芬奇事件使消费者不但认清了“洋货”的本质,而且对国产大品牌也开始打了问号。现在名牌大卖场已经抬高了门槛和身价,根本降不了身价,普通建材城由于实力小,没有整合能力而提高不了档次。在消费市场,91%的非一线品牌是消费主流,因为91%的消费者买不起9%的一线品牌(与房价相符)。在91%的杂牌里,其中三分之一是白领阶层主导的中高端消费产品,也就是大家指的二线品牌。这类产品由有实力的企业生产,更加货真价实,市场潜力更大。
针对未来的市场,骆合理认为,大部分消费者不但明白了洋货的“实质”,也懂得了国内一线品牌性价比,会理性消费。而部分生产商会根据市场变化,直接进入直营领域,在资本的驱动下有条件的一定会向终端进军。同时,经销商会理性选择与生产商合作,把自己变为服务商,寡头经销商崭露头角。骆合理还认为,可能少数一线品牌会另外注册一个牌子,针对消费者生产二线品牌的产品。一线品牌做档次,二线品牌做量(因为二线品牌比一线品牌市场大三倍以上)。骆合理表示,为确保产品的质量,将有30%的消费者会选择仓储式、厂家直营卖场的产品。
一百年前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泛家居行业流通渠道也需要一场“辛亥革命”,那就是打破陈旧的行业流通模式,建立推行类似“仓储式、厂家直营卖场”新兴流通渠道。骆合理认为,这场“革命”将提前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