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舆论公案
8月31日,沸沸扬扬的“达芬奇造假门”首次有了官方调查结论。也在此时,潘庄秀华看到了几段来自意大利的视频,她决定反击
2011年11月21日,广东卫视《广东早晨》栏目播出一条“名牌家具疑出自山寨厂”的新闻,称众多名牌家具产自顺德龙江镇一家无牌工厂,“不仅成本低,还使用劣质化学用品,对人体危害很大”。广东卫视暗访记者拍摄到厂内办公室有大量纸质订单,其中包括“达芬奇家居顺德分公司”的订单;工人及爆料者称,他们为一些名牌家具代工。当记者问是否包括达芬奇时,工人给予了肯定答复。这条新闻迅速被多家门户网站和电视台转播,有媒体将其与四个月前央视播出的“达芬奇‘密码’”联系起来,称“达芬奇再曝造假”。
11月24日凌晨,达芬奇家居给所有出席过7月13日情况说明会的媒体记者邮箱发去一份声明,指自己遭虚假新闻诬陷,达芬奇从未在该加工厂采购过任何家具,也从未在顺德设立过任何分支机构,称广东卫视的新闻“造成了极恶劣的负面影响”,要求公开道歉。
更让外界关注的,是该声明倒数第二段的文字:“自2011年7月10日、7月17日中央电视台《每周质量报告》栏目播出虚假的‘达芬奇密码’新闻以来,达芬奇一直在积极配合各地工商、海关、税务以及其指定审计机构的调查,妥善解决消费者的投诉。达芬奇期待中国政府行政机关做出公正的最终调查结论。达芬奇再次重申,达芬奇从未从事过中央电视台《每周质量报告》指控的造假行为。”
11月24日,“达芬奇称央视报道为虚假新闻”“达芬奇反扑央视”等标题登上不少媒体的新闻头条,更有微博惊呼“午夜诈尸”。被钉上耻辱柱沉寂三月的达芬奇家居,再次成为高光名词。
有必要回述一下这场舆论公案。2011年7月10日中午12点35分,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每周质量报告》播出“达芬奇‘密码’”。节目一开始,北京的唐女士自称花280多万元从达芬奇家居专卖店购买了40多件家具。这些昂贵的家具一进家门,唐女士就发现存在质量问题,随之对家具的意大利身份产生怀疑。央视记者历时半年暗访,终于在东莞长丰家具有限公司展厅里,发现有一张床与北京达芬奇专卖店里的卡布丽缇双人床几乎一模一样。“东莞长丰总经理”彭杰说,达芬奇销售的卡布丽缇家具“正是他们公司生产的”,并出示了深圳达芬奇家居公司给长丰付款的一张9000余元的电子回单。
在暗访偷拍的镜头中,彭杰介绍,从2006年开始东莞长丰就为达芬奇生产家具,品牌分别有卡布丽缇、好莱坞、瑞瓦,现在和达芬奇的年交易额5000万元。他还透露,达芬奇将这些家具从深圳口岸出港运往意大利,再运回上海报关进港,这些家具就有了全套的进口手续,成为达芬奇家居所说的100%意大利原装“国际超级品牌”家具。
节目反响强烈。达芬奇家居中国总部所在地上海,近70名工商执 法人员和媒体记者,甚至在节目播出两小时前即到达达芬奇四家门店;之后几天,深圳、广州、北京、成都、重庆等地的工商、质监、海关、税务等部门迅速行动,达芬奇家居在当地门店的部分家具和仓库被查封,东莞工商部门也开始对长丰公司展开检查。
7月13日,漩涡中的达芬奇家居召开新闻发布会,坚称占达芬奇销售额80%以上的意大利产品全系原装进口,否认央视报道中有关卡布丽缇、瑞瓦等意大利品牌在东莞生产的指责。潘庄秀华只承认占其销售额12%左右的美国品牌家具属全球采购,有部分产地为印尼、菲律宾、越南、印度、中国等,在标识上仅注明“美国品牌、全球采购”,没有完整披露原产地信息,部分销售员在向消费者介绍情况时也存在混淆家具材质的问题。她解释东莞长丰是美国品牌好莱坞的代工厂,达芬奇家居2002年-2005年曾因推出“明确告知中国制造”的自有品牌“富尔敦”,与当时尚在深圳的长丰家具有过供货合作,但后来达芬奇放弃了“富尔敦”,央视采访中出示的账目是东莞长丰为其制作的展览挂件,双方并无家具生产交易。
官方的初步结论随之而来。7月15日,上海市工商局发布消息,初步认定达芬奇家居存在三方面问题:部分产品不合格;大部分家具产品标志不规范;广告宣传使用绝对用语。但通报未提及达芬奇存在售假和产地造假问题。
7月14日,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公布,2011年上半年达芬奇家居共进口木制品、木家具110多批,大部分来自意大利、西班牙、美国等国外产地;有11批原产地为中国,其中10批属保税区“一日游”。从批次推算,2011年上半年上海口岸近10%的达芬奇家居“进口家具”为国产。
7月16日,上海海关披露,2011年以来达芬奇家居通过上海口岸申报进口186票商品,原产地包括意大利、中国、西班牙、越南、菲律宾、德国等十个国家。原产地申报为意大利的货物共计124票,占进口总值的87%;申报为中国的11票,占进口商品总值的3.5%。按商品总值计,2011年上半年上海口岸有3.5%的达芬奇进口家具原产中国。海关审核还显示,达芬奇申报进口商品的原产地与随附的运单、发票、启运地、装货港一致,海关方面因此认为,达芬奇的问题不是出在进出口方面,而是国内销售环节,“应充分尊重消费者的知情权,告知消费者准确、全面的信息”。
与此同时,中国家具协会理事长朱长岭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达芬奇不是生产厂家,而是销售代理商,“舆论的质疑其实存在一个常识问题”,很多国际品牌的产品产地都来源于世界不同的地方,产品从中国出口再进口,包括在保税区的“一日游”,都并不违法。
官方的初步调查与央视报道结论并不一致,不过舆论并未冷却。新华社发布海关调查结论的次日,7月17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播出跟踪报道“达芬奇‘密码’2”,主持人援引说,达芬奇已涉嫌触犯法律,应当予以严惩,“按照《刑法》第一百四十条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的规定,生产者、销售者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销售金额200万元以上的,处15年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50%以上二倍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人们对达芬奇家居的印象迅速定格——“假冒伪劣”的代名词。当月,达芬奇全国14家门店的销售锐减八成以上。根据其提供的数据,2011年7月-10月的销售收入从上年同期的1.9亿元减至2775万元,同比降幅高达85.5%,同期净利润也由3178万元逆转为亏损8457万元。另外,应上海市工商局的要求,达芬奇家居为消费者办理退货合计1.2亿元;已经箭在弦上的深圳中小板上市无限期推迟,商誉损失无法估量。
“经济损失还在其次,最让我们受不了的是人格尊严扫地。”潘庄秀华说,“我先生获得过两枚新加坡总统奖章,是新加坡视障及失聪励航学校的校董主席,视名誉高于生命。现在别人见到就说:‘潘先生,你(造假)怎么这么不小心啊’。有一天晚上他哭着对我说,就是家产不要,也要告到底。”
在朋友的劝阻下,潘氏夫妇没有在新加坡提起诉讼,也没有找国际媒体“讨还公道”,因为“这样只会激化不必要的矛盾”。
2011年8月31日,沸沸扬扬的“达芬奇造假门”终于有了官方调查结论。上海市工商局宣布,经查实,达芬奇公司代理的所有意大利品牌家具,海关申报材料合乎要求;赴广东等地的调查,未发现达芬奇在原产地上有伪造行为。
也就在此时,潘庄秀华看到了七段来自意大利的视频。达芬奇决定反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