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家具业的低迷一如萧瑟深秋般未见好转。许多企业老总表示很迷茫,不知何去何从。对此,沈阳家具协会理事长刘福章头脑比较清醒。他表示,行业低迷就如“流感”或“瘟疫”泛滥,只要企业从自身找原因,增强抵抗力,就可以安然渡过危机。
行业受挫 市场萎缩
刘福章介绍,沈阳制造工业发达,具有“共和国的长子”之称。来自东北和俄罗斯的优质木材资源,能够瞧辐射东北亚的地理区位优势,温湿度适宜木材处理的气候,又使其成为家具制造基地和家具产品的集散地,这些都为沈阳家具业的振兴提供了十分理想的条件,也为沈阳家具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从1998 年算起,沈阳家具行业成长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涌现了以宏发、舒丽雅、梦宝、东兴、名格、艺新、朗格、赛世、惠好、东贸、玉龙、金牛、大邦、梓乔、隆兆、宇鹭、万方、森邦、琦琳、日丰、凡响等为代表的一批沈阳名优企业和品牌。特别是沈阳实木家具,对中国家具市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2008 年以来,受金融危机、原材料成本上涨、房地产调控、消费萎缩、渠道不畅等不利因素的困扰,沈阳企业家具面临空前的压力。尤其近几年来,广东、河北、四川等地家具品牌纷纷涌入沈阳,抢滩掠地,给本地制造企业和品牌带来不小的冲击。由于市场竞争意识不强,挑战应变能力、品牌运作能力、市场推广能力不足,在外来品牌的竞争面前,沈阳本土家具企业明显表现出诸多不适应。沈阳家具制造规模逐年萎缩不前,家具产业呈下降趋势。
目前,沈阳的家具制造企业数量锐减,已由十年前的近千家缩减到如今的近400 家。企业数量下降后,市场份额随之大幅下滑。受各方面因素影响和制约,除中国驰名商标“宏发”、“舒丽雅”,及东兴木业等知名品牌企业仍相对固守市场外,部分企业已收缩市场,退守东北,甚至省内。
五大内因阻碍发展
刘福章会长认为,沈阳市场是一块家具业的风水宝地,沈阳家具企业在生产加工能力、机械设备条件、员工素质、厂区规模等方面也并不比南方家企差,但在整体上,沈阳家企在以下几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
一是缺少创造,拿来仿造。部分企业因创新研发能力不足,或因资金实力有限,更多地是走“偷艺”仿制的“捷径”,导致企业产品缺少自己的“魂”,并使得市场同质化严重。相比之下,外来品牌,大多个性鲜明,令人眼前一亮。在原创不足的现状下,沈阳家企要打响品牌、畅销市场很难。原创,应当成为沈阳家具企业振兴的第一动力!
二是守财有道,守市失责。拓展市场,开拓渠道是企业的责任。然而有的企业小富即安,满足于维持现有经营规模,舍不得投资发展,担心财富流失,还有部分企业对“买地”建厂,做固定资产投资乐此不被,认为这是财富保值之路。一般而言,扩大工业园区、扩建厂房、增加设备是实业提升实力的有效途径,然而这些必须以良好的渠道建设和市场营销效果为前提。否则,企业硬件规模虽上来了,产品销量却在下降,这正是许多沈阳家企常陷的误区。
三是主业不精,副业未富。在品牌运作不佳的情况下,许多沈阳家具企业往往分心旁顾:有的企业转向给外地产品做贴牌加工,或做代理商;有的企业尝试多元经营,涉足酒店、汽车、二手木工机械等领域……总之是,啥来钱干啥,试图“堤内损失堤外补”。结果是,新行当受挫,老本行也跟着失守:多年的家具制造工艺、经验荒废了,多年培养的技术骨干、高素质员工流失了,多年积累的市场渠道丢掉了,有的最后连家具品牌也丢失了。丢了主业的老板们,大感“很受伤”。
四是各自为政,不思抱团。沈阳家具制造企业多为中小企业,只有在占据天时地力的基础上增强合力、抱团进取,才能在与强大的外来品牌竞争中巩固一方市场,
进而打响品牌、做大做强。不幸的是与,沈阳家企单打独斗的多,合力成事的少;自思利益的多,抱团谋业的少。这种资源整合力缺乏、行业凝聚力薄弱的状况,或许是北方企业家个体性情文化所致。然而,市场是无情的手,只有遵循其发展和运行规律,才能将企业家个人的性情文化,发挥出最佳的市场效应来。
五是展会不专,品牌不响。家具展会是推广品牌、打响市场的重要平台,其作用不可低估。沈阳家具之所以在全国叫得响的品牌不多,一方面是由于企业推广不力,外出参展不多,市场认知度不高;另一方面与本土缺乏知名展会有关。虽然沈阳每年都有家具展会举办,但与广东、上海、成都等地的家具展相比,从展会主题、策划组织、办展规模、参加品牌、观展受众等方面来看,更像一个面向终端的“展销会”,对参展品牌招揽经销商、代理商作用不大,在全国的影响也就有限。据了解,一些企业原本希望通过沈阳展会将品牌产品推介给来自国内外的买家,但由于展会不够专业、推广不力、企业的关注度度不高,效果并不理想,日积月累,参展者也就愈来愈少。
可见,如何提升家具展层次,整合资源,举办专业性家具贸易展会,通过展会打响沈阳家具品牌,是家具展会主办方、家具企业以及行业协会共同谋划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