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每个人都以为“达芬奇案”尘嚣渐息的时候,这出大戏竟然上演了跨年版本。续集比第一部还要火爆得多,且让深信第一部的所有人们不禁产生被愚弄的感觉。
这一案件的最终落定,还有待司法机关的强力介入和公平判定,但事实脉络已经呈现出来:
结论一:央视曝光报道达芬奇的初衷是值得怀疑的——我们可以把此事暂定为央视记者李文学的个人行为,但此个人行为必然是以“先打假、后假打”为主线。有李文学和潘庄秀华的对话为证——如果是真打假,记者和被曝光人哪有那么多客气好讲?
结论二:达芬奇在进出口环节上,主要产品的产地确实并未造假。这一点,有上海工商局2011年12月23日出具的行政处罚决定书为证——恰恰是这份决定书,没有包含任何产地造假的内容。之前,多家媒体与多地海关的调查,同样显示这个结果。
结论三:央视爆出的东莞长丰家具替达芬奇代工意大利卡布丽 缇家具,完全是假新闻。有东莞长丰的两位证人和卡布丽缇意大利方 代表作证,所谓“代工”,只是跟单员在记者反复诱导下撒的一个谎 而已。另一起媒体纠纷中,广东某媒体所指达芬奇委托顺德一家企业 代工,并与达芬奇互指将起诉对方。如果司法介入,这一纠纷的是非 则非常容易查实。
结论四:但达芬奇并非完全冤枉。在销售环节,达芬奇个别门 店确实存在在产地问题上欺骗消费者的行为(重庆);而“好莱坞” 这一品牌,也确实符合消费者所定义的“假洋鬼子”定义,即在美国 完全没有此品牌的工厂,达芬奇是该品牌唯一代理商,也不符合达芬 奇对外宣称顶级欧美家具的自我定位。也正是这两点,使得达芬奇在 遇事之初就选择了“潜规则公关”这条见不得人的不归路。
由于“达芬奇案中案”峰回路转,精彩之处令人倒吸一口冷 气,本报将其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呈现出来,以飨读者。
新年续集
2012年第一期的《新世纪》周刊刊发了《达芬奇案中案》系列 文章,就达芬奇事件始末及做了详实的报道,揭露了达芬奇在央视 曝光之后曾先后通过多种渠道累计花费将近2000万元用于“危机 公关”无果,而后举报央视记者故意编发虚假报道,牟取巨额非法 利益,并报案称数名中间人涉嫌敲诈勒索和诈骗等一系列鲜为人知 的故事。一时间舆论哗然,作为一直关注达芬奇事件的公共关系人 士,笔者对达芬奇事件背后所折射的企业危机公关困境深感忧虑。
遵循所谓潜规则“病急乱投医”前后累计花费将 近2000万元,其中包括:达芬奇通过中间人与传媒 中国网(北京赫立传媒广告有限公司)签订了一份金 额为300万元的名义上的“公关顾问服务合同”,实 际支付240万元(按合同规定,第三笔60万元的尾款 应在2011年9月15日付清,但达芬奇拒绝给付); 通过中间人接洽私下给消费者唐英的450万元和解赔 偿金;“不能说”的15.52万美元;给中间人孙国军 用于“找权贵需要‘见面礼’和‘政府公关费’”的 1200万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