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石激起千层浪。上周四,本报独家新闻调查《杭州家居市场订货合同存在八大“隐患”》一文见报后,这段时间围绕家具买卖遭遇的各类投诉、纠纷与困惑,成了一个消费者、商家、市场、行业以及媒体多方关注的热点话题。
而也就在本周二,记者从浙江省家具与五金研究所更是获得一大“喜讯”:统一的《浙江省家具买卖合同》(示范文本2011版)刚刚获批,将赶在3.15之前,即3月13日(下周二)对外发布。
家居消费纠纷“有苦说不出”
“购买床垫时说好免费送货,送货当天发现上不了电梯,又说要付床垫上楼费。”
“买了一组客厅沙发,没想到尺寸太大搬不进家门,商家说不是质量问题,不能退。”
“大衣柜订到新家后,就和其他家具一起放着透气没使用,三个月后搬家时,竟然发现深色背板上有裂缝,因为已经过了一段时间,无法分清责任,商家死不认账,只好自己吃亏。”
“当时买电视柜时,就是觉得展厅摆样的那张颜色特别漂亮,可送到我家的电视柜我觉得有色差,很不舒服,商家却说这是正常的,不是质量问题,不理不睬。”
“买的升降写字桌和转椅,用了好久,还有一股刺鼻味,是不是甲醛超标啊?我购买家具的那家市场现在已经倒闭了,怎么办?”
“我买了一组实木家具,送到家用了大半年之后发现不是全实木,想退货,怎么办?”
上周四,杭报在线上活动专题互动网页一上线,短短一天时间,通过本报设置的投诉征集通道,联系本报记者的消费者就有20多个。他们中的大多数曾遭遇“有苦说不出”的家具消费纠纷,或正遇到家具消费困惑,还有一部分是今年有装修计划,读了杭报的新闻来咨询如何在家具购买中规避签约“隐患”和消费“陷阱”的。
记者把多数消费者遇到或提及的实际问题进行梳理后,发现大家关心的问题,与目前杭州家居市场合同不规范几乎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这点,根据“3.15问卷调查”来自百位网友的有效数据进行分析,也可看出端倪。对于八大“隐患”,哪些是最容易产生消费纠纷的,每项都有不少的网友“支持率”。其中,“产地与材质不注明”、“特价产品不退不换”、“验收标准不明确”、“定金”与“订金”混淆、“质量异议期过短”等5大“隐患”得票相当接近,均在40票以上。而选择“其它”选项的消费者,记者通过电话回访发现,主要困惑集中在“家具的环保性”问题上。
家具商 经销商实际上是个“弱势群体”
实际上,一个存在行业内多时的“通病”,感觉“很受伤”的并不只有消费者。上周报道刊发后,通过活动页面留言、微博私信等方式,与记者来交流看法、观点的家具经销商也有不少。
“经销商实际上一直是一个‘弱势群体’。”记者发现,对家具合同签订不规范引起的纠纷,有消费者叫苦,也有经销商叫屈。由于话题比较敏感,多位经销商,在记者同意不透露品牌与姓名的情况下,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在交流中,记者发现,由于市场合同的规范“疏漏”以及条款“模糊”,同样让商家在遇到纠纷时很无奈、很委屈。
“比如说,交货日期吧。商家与消费者签订购货合同时,一般都会有一个约定。但由于装修进度的不确定性,有不少消费者,往往不能按时提货。”一位经营儿童品牌家具在杭州多家市场拥有门店的商户表示,由于多数商场合同中,都只规定了商家的交货日期,并没有对消费者的限期收货做出明确规定,结果是:消费者因诸多原因,购买了却不提货,造成家具产品在仓库的长时间滞留。“这不仅影响商家的仓储流转,还会增加企业的物流管理成本。”
再有一个经销商普遍关心的问题就是:上楼费。对于这个消费者与商家很容易有分歧的费用,很多商家希望有关行业协会能出台一个指导性的收费标准,让大家有据可依。
多位家具经销商表示,面对家居市场与生产厂家,家具经销商一直是“弱势群体”,现阶段杭州家居市场竞争激烈,生意更是一年比一年难做。作为一个想在杭州市场长期生存、打响品牌的合法家具经销商,企业肯定会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最大可能快速有效地为其解决家具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但我们也希望市场的合同能以公平、公正为前提,更细致地详列一些责任条款,保护经销商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