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轰事件全景
困惑——
试比较2011年,杨亚中曾有意和Ashley合作,并专程到美考察,同时在“中国实木家具发展论坛”还高调称赞Ashley,认为其去Ashley参观的最大心得就是:要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双方从行动上的“合作”、态度上的“和谐”到如今行动上的“分裂”、态度上的“炮轰”,仅仅一年功夫,这一年到底发生了什么,从而形成如此巨大的大落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落差?
究其最核心原因,通过对杨亚中的专访似可以管中窥豹:他说“Ashley对于家商联的态度是,采取的是各个击破,通过私下接触家商联经销商,采取分散攻击战术以及利诱等方式,拉经销商加盟,违背行业游戏规则”——为什么指责其“违背行业游戏规则”?
专家解读
定契约与欠人情
对此,四川大学人类文化学专家、博士生导师徐新建先生从中美文化差异上给予了解读:
西方跨国企业进入中国肯定存在一个“文化融入”的问题,这不仅表现在针对终端的消费者物质与心理状况的把握上,更表现在上下游链条上的合作上——因在进入中国市场的过程中首先而且主要需要和多种多样的供应商和渠道商商讨、沟通并合作,因此后者显得更加重要。
西方跨国企业对于中国市场的觊觎,有目共睹,尤其在全球经济乏力的情况下,涉足中国市场已显得更具战略意义。但是外国跨国企业进入中国的时候,大多仍然保持着一种富国之优势甚至傲慢心态,当他认为自己的模式更先进、更规范,更人性化的时候,就封闭了自己的视野,并从根本上妨碍了其对中国“商场”的顺利进入。
以社会学范畴来看,中国社会与西方社会不同,西方社会是公民社会,而中国则是熟人社会,社会由亲到疏形成圈层式人脉关系,而在圈层间存在基于人情、礼仪而形成的“潜规则”,这在官场、商场都很普遍,对这种“潜规则”的遵守是评价一个人或是法人诚信的真正标准——拘句话说,遵守这个标准我们才会称其”懂规矩“、“够义气”、“识大体”、“讲诚信”——而这样的人和企业才是值得打交道或是可合作的。
对于有志于进入(并且已经开始进入)中国市场的西方跨国企业(或是个人)来说,他们对此并非不明了,甚至观若洞火。但正是基于其对自身社会制度的自豪和对中国社会制度的了解,他们一边利用自己根深蒂固的契约意识谨慎地保护自己,但一边又轻信自己可以利用自己对中国社会的了解,从而更多地享受中国熟人社会的“人情”福利。这就导致某些外国跨国企业打着巨幅金字招牌通行无阻地进入中国,理所应当地接受或是要求中国相关组织和群众的热情礼遇——为此当然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并寄托了中方更多美好期望。
在中国社会看来,既然已经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那就已经“欠了人情”,“欠了人情”就是要还的,但西方文化则认为如果没有契约那就不存在“欠”,不“欠”自然不“还”,甚至可以置之不理。
在西方公民社会认为人与人是陌生的,在中国熟人社会认为人与人是熟悉的,如果西方企业或个人在进入中国的时候,采取双重标准,在想无偿借用中方相关资源的时候,以合作相诱来攀附人情,利用完资源后,又以“我们只是陌生人”为由一走了之,这就无疑就会被中方解读为“空手套白狼”或是“过了河拆桥”,而这样的做法显然会激怒中方情绪。
这就是为何中方已经很生气,西方却对此毫无察觉的原因。对此,有两点警示,一是对于中方,切切注意契约订立意识,只有黑字白纸的契约可以更好的保护自己的权益。二是对于西方,只有具备普世价值观的企业才可能持续强大,而普世价值观最重要的一条即是权利和义务对等原则——你享受的每一次权利,都与相应的义务对等,套用中国俗语“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本文由【深圳家具报】原创发布,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作者,违规必究,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