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内核驱动家具业 由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

   日期:2012-07-11     来源:《古典工艺家具》杂志    评论:0    

复兴宣言

中式设计涉及众多形而上的东西,很难量化把握,设计界有一个形象的比喻说:“一件旗袍,有人穿上就显雍容华贵,有人穿着也显端庄清雅,同样有人穿了会俗相毕露。”中式元素的应用好坏纯粹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中式设计非常核心的一点是“要有中国味”。中国味是秦汉气概、魏晋气度、盛唐气象、明清气韵的凝聚,是我们童年记忆中的一阙熟悉的光景。可以是故乡老屋的门楣屋檐,可以是逢年过节张贴的年画对联,也可以是中堂悬挂的水墨山水。一串中国节,一张剪纸画、一块镇尺、一端砚石,这些简简单单的中式元素,便构成了中式设计的轮廓。中式设计是根植于中国人骨子里的东西,很古老但很亲切,很平淡却很有韵味。

中式设计的复兴,首要条件是要有拥趸粉丝的关注。随着国人民族自信心的回归,对中式的需要也在上升,中式设计迎来最好的时代。这个条件已完全满足。

中式设计复兴的第二个条件,是要有肥沃的土壤,要有深厚底蕴的支撑。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有什么样的艺术土壤孕育什么样的艺术奇萉。经过千年时光淘洗,沉淀下来的中式元素,如同珍珠般夺目耀人,恒久经典。无论是“天人合一”与天地共往来的设计思想,还是“一山一水一天下,一花一木一春秋”设计理念,中式设计从来不匮乏设计营养,数千年积淀下来的古典精华,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

中式设计复兴的第三个条件,是要有一批顶尖设计师的参与,共同发出复兴宣言。无论是王澍(世界建筑界最高奖“普利茨克建筑奖”获得者),还是黎雄波(万科第五园)、,慢慢地有一大批中式优秀设计师聚集在中式大纛下,探索在路上了。我们要做就是为他们鼓与呼。

在西方设计界流传着这么一个观点:“没有中国元素,就没有贵气”。古老而神秘的中式设计,有着一股强大的力量,带给我们恬静清寂,撞击我们心灵深处最刻骨铭心的情结,这是中式设计的强势回归的最大凭借,也是中式设计复兴敢于发表宣言的信心来源。

崛起之路

“中式复兴”的字面意思就是恢复中式设计的艺术光辉,重塑“中国元素”的荣耀。“复兴”往往意味着恢复振兴曾经辉煌过的东西。方格子的高楼大厦,浮华胜景,喧嚣却单调,巍然矗立的城市水泥丛林,森然却贫瘠,富丽堂皇的美式欧风家居装修,奢华有余,内涵欠缺。放眼望去,日新月异的变化呼唤文化的回归,目光所及,突飞猛进的现实需要中式美学的复兴。在这个激情四溢的时代,中式回归迎来黄金世纪,国人拥有一种先前百年未曾有过的自信。“中式复兴”自然而然地被提上日程。

我们提倡复兴中式设计,不仅仅只是为了回归一种艺术潮流,更主要是为了正本清源。大家设想这么一个场景:如果我们沦陷于舶来文化,全盘认同西式风潮,那么心理层面也会潜移默化中认同西方文化和价值观,长此以往,洋设计大行其道,欧式、美式风将风靡中国,中华民族的国家精神、民族的气质、公民品格也会慢慢沦丧,中国的千年艺术也会在世界文化之林中淡出淡化,最后泯然消失。“中国制造”要想实现“中国创造”和“中国经典”的大升级,必须要有一种“中式内核”、“中国元素”来驱动,完成一次对盲目西化和过度崇洋媚外洋倾向的一种文化的反拨。

中式设计无论是建筑还是室内设计,已经开始渐渐改变以往流行的“欧陆风”、“北美风”。北京的“观唐”、“紫庐”、上海的“九间堂”、成都的“芙蓉古城”、苏州的“姑苏人家”、广州的“清华坊”……这些带有明显“中式风格”的建筑设计开始显山露水。中式设计,以一句 “骨子里的中国”来形容最为贴切,它是根植中国居民骨子里的文化气质,曾深深地撞击了国人内心深处的中国情结。

美国学者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一书提到:有些国家走向现代化过程中,初期往往是以“西方化”促进现代化,后期则往往是用已取得的现代化成就促“非西方化”和本土文化的复兴。中国的艺术领域,现在要想重振旧时荣光,不单单是提炼或复制一些中式符号、中国元素,更重要的是凝聚出一种中式的艺术灵魂,将古典深蕴于艺术创作当中,将传统典藏于每一个细节之中,真正把“中式感觉”做透,唤醒国人心目中久违的中式情结,将沉眠于久的中国风艺术的光辉挖掘出来。

百年“西风欧雨”之后,中式设计开始理性回归。一个个具有典型中式特征的符号、元素、意象,借助设计创作,融入了艺术当中,成为人们视界中不可或缺的理想景观!

古典复兴,中式回归,中式设计方兴未艾,成为当下艺术设计的一种潮流思想。当现代人在物质条件达到一定水平后,寻找情感上的共鸣与精神上的返璞归真,也是水到渠成的,中式复兴与回归是中国人恢复自信心,追求本源的本能反应。、

满天星斗缺明月,风云再起中国风。中式设计复兴在当下,崛起在未来,我们有理由期待中国潮的全面归来。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