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势卖场弱势店 家居厂商被逼无奈“流血”开店

   日期:2012-07-16     来源:中国经营网     评论:0    

对此,决胜企业管理咨询公司副总裁、家具行业知名咨询师李为明表示:“从消费者角度看,居然之家的‘先行赔付’等管理办法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消费者的利益,增强商家的服务质量,但从商业的角度看,任何商业合作之间都应该是平等和自愿的,如果一方不愿意或者是被迫的,那么这种合作模式一定无法长久。比如硬性规定商户跟随卖场开设新店这样的要求,如果商户自身也有扩张需求,那么这样的合作自然就是可行的,但如果商户因为经营情况不佳,暂时没有开新店打算的话,那么被动开店的结果就是商户又投了大笔的资金进去,结果成本投入提高、市场销售又不好,最终一定还是商户自己要承受亏损的后果。” 对于近几年各地卖场迅速扩张的现状,李为明建议,目前家具行业的销量下滑最根本的问题还在于产品的设计不够新颖、不够具有独创性,而在销量不好的情况下,卖场只有通过迅速扩张店面、多多铺设网点来抢占市场,这不仅没有解决现在的核心问题,还会给商户带来新的压力,因此与其疯狂扩张,不如将现有的几家店精耕细作,从管理、物流成本等方面想办法降低费用,与商户一起研究协作,提升对消费者进行更深入、更贴心的服务水平,这才是一种可持续的、健康的管理模式。

记者观察

产品过硬才有话语权

作为与房地产密切相关的行业,家居行业多少带上了一层“看天吃饭”的色彩,许多家具制造企业在市场环境不好的年份十分被动。然而,一位业内资深人士认为,其实市场需求始终是有的,关键在于企业自身是否有抵御风险的能力,以及家具制造商是否能拿出设计新颖的产品来。

与汽车行业极为相似,在2008、2009、2010年,汽车市场都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然而从2011年开始,汽车市场增速开始大幅回落,由前几年30%多的增速骤降到2.45%,而国内自主品牌的短板也在那时开始凸显,随着市场形势的衰落,自主品牌的销量、市场份额都迅速下降,整个自主品牌汽车企业业绩下滑。

如今,同样的魔咒又出现在了国产家具企业身上。中国家具销售商联合会轮值主席曾振宇曾疾呼:“家居行业的2011年是‘忐忑的一年’,广大家具制造商和销售商都感觉到生意难做,各项运营成本依然居高不下,特别是卖场租金。同时大卖场越开越多,无序扩张使得广大厂商疲于奔命,单位面积产出开创历史新低,利润规模急剧下滑,销售商大面积亏损,有些城市已经达到了亏损率80%以上。”

然而,在国产家具企业“忐忑”的时候,依然有一些进口家具制造商在逆势下仍旧“稳坐泰山”,表现抢眼。这就如同在汽车市场整体下滑,而大众、宝马、奥迪等外资品牌依旧能够强势来袭、销量迅速上升一样。可见,无论在何种市场情况下,企业只要有过硬的产品、有效的管理、成熟的销售渠道,那么即便在逆势下,依旧可以脱颖而出。 一家企业的生死,并不完全是由大环境的好坏来直接决定的。举例来说,虽然目前国内大多数家具制造企业在与卖场的对话中不占有话语权,但事实上,卖场的强势并不是“一视同仁”的。一位代理了多家进口家具品牌的经销商表示,其代理的进口品牌虽然价格偏高,但设计理念创新、产品质量过硬,在2011年的销量仍旧十分可观,对卖场的整体业绩提升有巨大的帮助,因此作为卖场的大客户,其在卖场的地位不容小觑,有十足的话语权。

“当卖场在别处开设分店时,一般的商户必须要跟随前往开设新店,但我们就会量力而行,如果认为现在不适宜开设新店,我们就有权拒绝。同样,如果卖场举行优惠促销活动,我们也未必参加,一般都是依照自己的产品更新速度有选择地参加促销活动,或者不参加活动。”这位经销商表示。

显然,所谓的强势卖场并非是一面撞不开的墙,商户与卖场本身就是鱼与水的关系,两者需要相依相存。商户若想在这片水域中自由的游弋,自身的发展水平以及适应环境的能力至关重要。但是,就目前而言,我国的家具制造商,抄袭现象十分严重,往往在别人产品的基础上改变一下弧度或者调整一下细节,就成为了自己品牌的产品。这样的家具制造企业又何谈竞争力?何谈话语权?

同样在销售渠道上,目前大多数国内的家具制造商并没有雄厚的资本开设直营店,因此进入卖场的传统形式一直被沿用了下来。但事实上,卖场并非是唯一的销售渠道,国产制造商如果能够打开思路,积极创新一些低成本又有适用性的新型营销渠道,那无疑就会占得市场的先机。比如家具制造商应该考虑如何更紧密地与消费者连接,进行一种一条龙式的、可持续化的服务,随时关注消费者的需求、建立自身的无可替代性,这样才能走出卖场这一独木桥。

显然,无论是从产品设计还是营销渠道,国产家具制造企业都到了需要改变、需要创新的关键时刻了。而未来,国产家具制造企业也只有增强自身的综合实力,才是其增强市场竞争力、增强话语权的唯一途径。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