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蛋糕引众人分食,其竞争之激烈可想而知,由此暴露行业自身的一系列问题自然不在话下。前段时间,虽然各大家居建材卖场展开诸如促销、降租、电商等多重渠道突围,但仍然掩盖不了惨淡的行业现状。国美电器原董事局主席陈晓投资的名巢靓家上海旗舰店就在开张半年后关闭。
外资建材商更是败走中国。以全球最大的家装用品零售商家得宝公司(HD)为例,虽然上周则调高2012财年盈利预期,但中国市场却并不怎么“给力”。去年初,家得宝正式退出北京市场,全国12家门店已关闭5家。
值得玩味的是,淡季之下,家居建材卖场扩张的步伐丝毫未减。红星美凯龙就是业内当之无愧的“扩张王”,今年已达到百MALL的规模,并放出豪言称,在2020年要达到全国200家MALL。以百安居为例,经历了约三分之一的缩减后,在上海仍有10家门店。
近几年,家居建材卖场扩张步伐的速度前所未有。全国家居卖场总面积已超过4000万平方米。统计显示,单在上海,就有约120家家居卖场门店。按1万平方米年销售1亿元计算,目前国内市场年销售2000亿元,也就是说,只有2000万平方米的卖场就足够了,这意味着有将近50%的卖场过剩。
企业进入高端卖场,一则销售产品,二则形成“高端品牌”口碑,二者相辅相成——“可以肯定的说,早期跟着连锁卖场走的企业,是挣了钱的。受访企业承认,所谓“战略合作伙伴”,就预示着大家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确实,这种合作关系使企业、经销商和卖场三方获得了巨大利润。但是近年来,随着家居卖场过快扩张,越来越多家具品牌感受到自己是“被扩张”。
如今的某些连锁卖场,在厂商看来,已经不是鸡肋可以形容,有受访企业告诉记者:“房租年年涨,物流消耗大,赚钱不多,这样的后果是商场表面似乎是良性发展,但其实上岌岌可危。”他说:“家具厂商被迫跟进,被动布局,成本飙升,利润摊薄,最痛苦的是卖场经销商,昂贵的租金、苛刻的规定,资金的占用,让其稍不留心就会完败退场。”
近年来,各大家居连锁卖场大肆扩张,业内一直对此充满着争议。很多人认为卖场做的是商业地产,赚的是资本运作的钱,而不是家具零售的钱。这样的渠道模式不断加重家居制造企业的流通成本,令家具产品价格不断上涨,最终一切都要由消费者来埋单。
国内家居产品流通渠道大多经历制造商-经销商-家居卖场-消费者四个阶段。一般来讲,商品进入经销商阶段后,价格就开始大幅度飙升。究其原因,是因为代理商以4-5折的价格从制造商那里进货后,产品零售价减去进货价的差价是毛利润,而其利润的45%-60%要分摊给卖场作为租金,还需要加上售货员工资、进场费、促销费、物流成本以及其他费用等。除此之外,经销商还要考虑促销减价、尾货减价等相关费用,这些可预见的和不可预见的成本必须要追加到价格中去,经销商才能确保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