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13日,家得宝中国区接到美国总部通知:关闭在华所有门店,退出中国市场。对此,业内人士分别发表了看法。
蓝景丽家总经理尹勃:
家得宝也不是第一家撤出中国市场的洋品牌了。用一句老话来讲还是水土不服。家居卖场拼的是服务,这种自选式的家居建材购买方式、消费者把家庭装修作为消遣娱乐的时机还未到,因此,像家得宝这种业态形式还是不被中国消费者认可。早些年乐华梅兰和家得宝进入中国市场的时候,我们这些本地卖场还被开了个会告知,“狼来了,过不了几年市场就都要放开了。我们当时还对比了20多中商品的价格,发现还是我们的价格便宜。他们的价格下不来、后期服务也不够好可能是一方面原因,最近几年做的调整也没有明显改善。
还有一个原因是今年家居市场不好,家得宝作为一个外来客,它的成本也高些,没有办法在同等条件下提供更好的服务和产品,因此才会彻底退出。
东易日盛董事长陈辉:
主要还是建材超市的模式在中国没有生存环境。去过美国和英国的家得宝,发现英国的家得宝的建材产品卖得比国内的便宜多了,家得宝在中国的成本一直很高,可能由于在国内稍微有点品牌的建材都是走中高端路线的,价格下不来,跟销量有关。另外在一线城市,由于国际化一点,家得宝这种模式还有人认可,而在其他二三线城市,基本没有人认可。此外,家得宝和百安居不同的是,家得宝在中国的团队用的也多是外国人,因此更加接不了底地气。
荣麟世佳总裁戚麟:
除了大家普遍说的水土不服问题,成本问题,可能还有一个关键问题:家得宝整个集团的盈利问题,现在全世界的地产都在萎缩,家得宝全球盈利今年可能也遭遇下滑,因此这种撤出中国市场的行为只是纯经济行为。
居然之家副总裁任成:
也是清早刚得到的消息,觉得家得宝的退出也许可能是集团总部的投资战略动作。要说家得宝退出跟自身还有今年市场原因的话,那自身的原因更大一些,这些年家得宝在中国市场的渠道和价格方面都没有明显优势,跟它在国外市场不一样,今年的市场环境只不过是加剧了它这种亏损而已。
北京市场协会家居分会秘书长刘晨:
对于家得宝退出中国市场不感到意外,主要是跟超市业态有关。1、超市业态属性与家居传统的消费模式相悖。家居是大宗、慢速的消费品,而超市适合服装、日用品等小宗、快速消费品。国内还是传统为主渠道。2、超市适合品牌色彩较弱、单值较小的产品,但现在国内很多家居建材品牌都注重品牌打造,提升产品附加值,因此定位不符合。3、超市的展示和感受功能较弱,国内很多家居品牌都逐渐开设独立店,越来越多,消费者对于家居产品选择还是靠感受和体验。家得宝这种业态不支持品牌化的产品,再加上成本在中国没有优势,又调整得不好,因此退出也是意料之中的事。
华耐家居副总裁张志良:
主要还是家得宝本身超市业态关系,其次是大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在今年市场,经销商们对超市业态没有什么信心。今年家居品牌经销商都在考虑成本,考虑现金流和渠道,一旦市场不太景气的时候,经销商会收缩渠道。因为相比而言,入驻超市所需的现金流回笼时间较长,因此经销商会会考虑收缩在建材超市的渠道。对于家得宝退出市场不感到奇怪,因为作为企业来说,还是以盈利为目标的,盈利一直受挫,关店是必然的。
东方家园副总经理殷玉新:
对于家得宝的进入和退出都没有太大感觉。家得宝进入中国市场就觉得对本土家居卖场不会带来特别向上的引导作用,也不会占据市场太大份额。
洋超市都会水土不服,因为他们的商品结构和层次有问题,并没有把老百姓所喜爱的产品呈现到超市里,并且家得宝本身没有特点,而且近年来在中国的高层频繁更换,业务的延续性差,不了解中国老百姓的需求,基本没有互动。
城外诚总经理刘洋:
这个结果可以料想得到。当初家得宝进入中国市场,还引起业内“狼来了”的一阵声音,以为外资品牌会对中国市场有所冲击,但后来发现这些洋品牌所谓的“规范”并不适合中国国情。他们对中国市场的前期调研不够。其实中国本土的大卖场以及街边店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饱和的市场结构,能适用和满足不同的人群,家得宝的离去和进入中国市场都不会掀起太大的影响。
业之峰董事长张钧:
家得宝退出在意料之中,业内人士对于建材超市这种业态有基准判断,主要是中国消费习惯和西方的差别。家得宝在采购环节和在国外不一样:在国外都是超市采购,或者买断一些产品,在国内却采用半代理制,品牌的选择不太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另外家得宝在供应链上还对厂家有压迫之嫌,厂家都不太赚钱。家得宝超市内的产品普遍性价比不高,尽管也试图用家装业务来带动,但并没有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