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家居卖场超过20家 外来巨头输给本土卖场

   日期:2013-01-09     来源:东北新闻网     评论:0    

外来巨头输给沈阳本土卖场

即便近年来综合性的高端建材卖场纷纷进军沈阳市场,但传统建材市场的地位仍然不可撼动。

建材供货商马先生认为,目前沈阳综合性高端卖场的最大竞争对手仍然是传统建材市场。以中国家具城(俗称九路)为例,公开数据显示,其年销售额达几十亿,这几乎是沈阳任何一家综合性高端卖场(单店)都难以企及的业绩。

马先生介绍,其供货的一家综合性卖场(单店)此前最佳的年销售量也不过区区8000万,“除了九路、还有东行、金龙,这些传统的建材市场仍然很受沈阳人的认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综合性高端卖场不符合沈阳人的消费习惯,沈阳人更习惯折扣讲价,这一点传统建材市场无疑更接“地气”。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外来家居大鳄最终都惨淡收场。2006年,曾经豪言“在中国陆续开张50家时尚家居购物中心,2012年成为中国时尚家居的第一品牌”的欧倍德在沈阳溃败;2009年6月15日,全球排名第三的百安居清仓完毕撤出沈阳;2009年,运营了两年的世界最大家具建材零售商家得宝终于以一纸“致顾客声明”画上了句号;2011年,百利家居太原街店、文化路店先后倒闭;2013年初,在沈经营了十多年的东方家园也以拖欠员工工资、供货商货款而草草收场。

谁会是下一个倒下的家居卖场巨头?

专家把脉

销售商:家居卖场应集中 太分散不利于顾客购买

对于沈阳家居卖场的布局,在沈阳从事橱柜销售的李先生也认为存在一定的问题。“北京家居卖场就相对集中在一个区域,顾客可以像选汽车挨家4S店走一样选家具。”李先生说,消费者选购家具习惯于货比三家,而分散的卖场分布不利于购买,很多消费者为了买到称心的家具,不得不从大东跑到铁西再跑到浑南去对比。

在建材供货商马先生看来,无论是传统市场还是综合性高端卖场,面临的共同问题的就是经营成本的上涨和销售的不及预期。“这是房地产市场下滑的大环境决定的”,马先生表示。本报记者张林林孟畅

省家协理事长:超市模式不如传统家居卖场模式

为何建材超市的这种经营模式,在中国市场上运转不灵呢?

据一位曾在东方家园工作多年的工作人员透露,国外销售火热的建材超市,首先依赖的是比较成熟的装修市场需求,大部分精装房需要的只是局部改造,这与建材超市所经营的产品有很好的契合度。而在国内装修的多为毛坯房,消费者需要一步步地完成装修的整个流程,这在建材超市的模式中很难发挥出优势。

辽宁省家具协会理事长祖树武告诉记者,与传统家居卖场的租赁摊位制模式相比,建材超市模式存在一些弊端,建材超市根据供货商的销售情况来抽取不同程度的利润,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供货商的担子,慢慢地导致这种模式的周转不畅。

而且,家居建材超市的陈列式的摆放方式也是很多消费者不能接受的主要原因,或许也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家居建材超市在中国的发展。

据香江集团华北区域总经理王朋向记者介绍,无论是“洋品牌”的百安居和家得宝,还是本土企业的东方家园,都没有真正地把消费者的体验式购物需求解决好,因此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

另外,建材超市销售的很多产品都是业主通过DIY的方式,使产品达到使用功能,这在国外家装市场已经有一定的基础。而对于国内家装市场来说,消费者在家装时更关注实际的效果,而DIY的观念还在不断培养之中,因此很多消费者从本质上并没有真正接受建材超市这种经营模式。本报记者肖鹏

经济专家:差异化经营或能找到新出路

辽宁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方天堃教授表示,尽管当前沈阳家居卖场相对过剩,但是,从家居大腕陆续败走沈阳的原因来看,其自身的运营、管理等才是主要原因。

方天堃认为,从产业布局角度来看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比如有的家居卖场像百货商场一样选址商圈,这其实是不科学的,消费者购买家居的目的是直接的,很少有人逛街顺便去看坐便或螺丝。

“对于经营较差的卖场,寻找差异化经营或许能找到一条好的出路。”方天堃说。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