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具行业转型在即 中小企业如何突围

   日期:2013-03-27     来源:深圳家具    作者:孟磊    评论:0    
核心提示:从趋势性的角度来看,跨越“刘易斯”拐点之后的劳动力成本上升和金融属性推动的大宗商品原材料价格上涨,形成中小企业利润水平的长期挤压效应。2011年初,阿里巴巴曾对江苏、广东、湖北、吉林和四川五省588个制造业企业进行抽样调查,调查数据显示,原材料在总成本占比最高,超过了62%,其余依次是销售、人工和财务成本,占比分别超过13%、12%和4.5%。原材料和人工成本在2008~2010年间呈不断上升趋势,原材料成

2011年6月1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印发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通知》,规定了各行业划型标准,其中工业类别中,从业人员1000人以下或营业收入40000万元以下的为中小微型企业。其中,从业人员300人及以上,且营业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为中型企业;从业人员20人及以上,且营业收入300万元及以上的为小型企业;从业人员20人以下或营业收入300万元以下的为微型企业。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发展经济学的领军人物、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W.ArthurLewis)发表了题为《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的论文。在这篇论文中,刘易斯提出了自己的“二元经济”发展模式。刘易斯的“二元经济”发展模式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劳动力无限供给阶段,此时劳动力过剩,工资取决于维持生活所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二是劳动力短缺阶段,此时传统农业部门中的剩余劳动力被现代工业部门吸收完毕,工资取决于劳动的边际生产力。由第一阶段转变到第二阶段,劳动力由剩余变为短缺,相应的劳动力供给曲线开始向上倾斜,劳动力工资水平也开始不断提高。经济学把连接第一阶段与第二阶段的交点称为“刘易斯转折点”。

从趋势性的角度来看,跨越“刘易斯”拐点之后的劳动力成本上升和金融属性推动的大宗商品原材料价格上涨,形成中小企业利润水平的长期挤压效应。2011年初,阿里巴巴曾对江苏、广东、湖北、吉林和四川五省588个制造业企业进行抽样调查,调查数据显示,原材料在总成本占比最高,超过了62%,其余依次是销售、人工和财务成本,占比分别超过13%、12%和4.5%。原材料和人工成本在2008~2010年间呈不断上升趋势,原材料成本占比从2009年的63.1%升至2010年的64%,人工成本占比升幅略快于原材料成本占比,从11.1%逐年上升至12.3%。

结合国内目前家具行业的发展情况,广东地区的家具中小企业正在面临“刘易斯拐点”所带来的典型问题。未来如何突围,如何解决经济形式转变带来的冲击和影响,是接下来广东地区所占比重巨大的中小家具企业发展战略中的重点。

走“小而配”的产业链服务型企业发展之路

以沙发类制造企业为例,在行业内属于准入门槛较低的企业类别,很多小规模沙发厂,在本身不具备品牌拓展能力,渠道开发欠缺的情况下,往往为了求存而选择为其他品牌做配套生产。究其原因,很多沙发企业产品单一,无法形成有效的产品线,无法支撑终端专卖店的形象和销售。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类沙发厂,通过配套生产度过生存阶段之后,都会想要到终端市场去分一杯羹,这样的发展思路也导致了终端品牌过剩,竞争激烈,以及产品同质化严重的问题。

在中小企业规小实力弱的情况下,自身缺乏强有力的研发能力,不要盲目地通过品牌扩张终端渠道。家具行业正在经历变革,未来的家具行业将是资源高度整合的产业形态,一些龙头品牌将通过研发、品牌输出等模式,完成产研销分割独立的转变,业内将更专业和专注的生产制造企业,在产业链中成为服务性环节。对于大部分的中小企业而言,通过强化自身的制造能力,培养专业的技术型工人,增强企业的服务意识,走“小而配”的产业链服务之路。

目前这样的发展模式已经开始在中国滋生,无论是前几年进入中国的Ashley,还是现在风生水起的宜家,以及中国家具电商龙头——美乐乐,其本身并不具备生产能力,而是通过牢牢掌握研发、品牌价值以及终端渠道,寻找优质专业的生产型企业合作。很多人对于“代工”这样的字眼,从意识上有所排斥,对于自建品牌和渠道仍存在崇拜心理,但随着行业成熟度越来越高,品牌的建立难度会随之增加,产业结局将面临洗牌,中小企业更应该转变自身属性,改变发展思路。

抓住细分市场,做“小而精”的企业

作为耐用消费品,家具往往不同于服装、家电、建材等产品行业,之于服装,家具替换率显然低得多;之于家电,家具的工业标准化程度太差,而且从其产品属性分析,家具基本不可能实现全面的工业标准化;之于建材,家具的设计要求更高,其造型款式等可谓千变万化、分门别类。这样的产业属性,也就造成了家具行业消费群体难以分类,不是仅靠古典、现代、东方、西方能够分得清楚的。这也就给中小企业带来了无限的商机。

正因为家具的个性化要求不同于其他产品,其市场才有可能分化出更多的细分市场,随着80、90后消费人群的购买力提升,未来家具市场的主流消费人群将具备更个性、更张扬、更自由的消费心理,对于一些小众消费者而言,一些更具个性的产品能够满足这部分人群的需求。中小企业在产品线规划,以及品牌形象、营销模式等方面可以围绕其差异化的定位,专注于这些细分市场,做“小而精”的企业。

事实上,几年前一个不被人关注的产品类别迅速崛起,完成了发展的跃升——鞋柜。当年的“小虎”、“小憨豆”等品牌企业正是通过专注于鞋柜的细分市场,从而取得了企业的发展。未来,随着80后企业家的不断涌现,将会进一步加强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对于把握细分市场更具优势。

利用“地利”优势,做区域市场龙头企业

家具行业经历了2012年的发展,逐渐呈现出多个地方产业集中地区发展迅猛的势头,其中以山东、江西、河南、天津等地区尤为明显。随着国家城镇化建设的逐步推进,三四线消费市场正在以突飞猛进的状态扩大,而这些消费市场受到价格的限制,对产品性价比要求较高,换言之,这部分市场首先考虑的一定是价格。对于沿海地区的制造企业而言,高昂的物流成本,限制了其产品抵达当地终端市场时所呈现出的售价,失去了产品的性价比优势。这样的情况,反而成就了当地企业的迅猛发展,在其有效的辐射范围之内,其产品具有很强的竞争力,甚至能够成为当地的知名品牌,呈现垄断之势。

在国家和业内产业转移的呼声不断的今天,未来的中国家具产业格局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内地将涌现出大量的地方品牌,在城镇化发展国策的指导下,也给很多中小型家具企业提供了新的机会和潜力巨大的消费市场。中小企业可以利用就近的原则,通过节省物流成本,凸显产品的性价比优势,同时强化自身的产品、品牌、当地渠道以及服务等综合实力,扎根区域市场,成为“小而强”的企业。

加快规模化进程,获取更多公共资源

在国家对中小企业的划分标准中提到:区分的主要因素在于规模、雇佣员工的数量、资金实力等,这些企业本身的综合实力,决定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所占用的公共资源的多寡。特别是家具产业,一直以来都被定性为传统制造业,家具业所创造的社会财富得不到社会的认可,也很少能够得到政府层面的关注和扶持,甚至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如深圳等地,已经开始产生“鸡肋效应”,并且占地广、有排放、纳税少、人均产值低是家具行业的通病。与之矛盾的是,发达地区的公共资源,包括土地、基础设施等更加稀缺和高价值,供给家具产业去发展就更加困难,特别是中小企业。

规模企业无论是实力、员工数量、纳税能力、研发能力等方面都更具优势,容易受到社会及政府的关注,也就更容易和优先享受稀缺的公共资源。中小企业应该通过自身的联合,形成一定的规模,引起更多的社会关注度,从而拥有分享公共资源的谈判筹码,加速自身的发展。

另外,随着行业不断成熟,大规模企业将会逐渐形成更全面更多元化的商业形态,未来产业洗牌的过程中,将会出现大量的兼并、收购、整合等现象。中小企业也可以通过结盟、联姻等形式,扩大自身规模,依靠规模企业的影响力,获取相应的公共资源,例如信贷、土地、税收政策、人才储备等。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