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短短几年时间内,沭阳的家居卖场数量已经达到两位数,并且这个数据还有继续上涨的趋势。其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带来的复杂变局和未知数也是很多家装从业者、经营户、消费者都无法预知的。充分的竞争固然是市场前进的动力之一,但沭阳的家装市场能否消化掉这么多的卖场?有没有必要这么大踏步的发展? 那些经营已经出现问题的卖场何去何从? 这一系列的现实问题已经扎扎实实摆在我们面前,由不得市场的任何一个参与者回避。
数量上南东势均力敌,现状、人气却是一边倒
市场容量已经饱和,同质化建设苦果开始显现
走进城东几个卖场再走进城南几个卖场,两者的感受可以用天渊之别来形容。城南多年来以浙江商城为主导的局面一直维系着这一片区市场竞争而有序的发展,尽管硬件设施不算先进,但在人气和物流方面,表现也都不错。采访市民,得到的反馈结果基本上也是大家更愿意到城南来挑选装修、装饰材料。 这是一种消费习惯,慢慢也演变成了一种思维模式。
再看城南,其迟迟没有开业的现状不免让很多业内人士侧目,也使得消费者对城北卖场的信心更加低落。其它已经开业的卖场基本呈现出半死不活的状态,店铺关门的关门,撤走的撤走,不要说难得看到消费者前来,就连内部的很多商户对卖场也毫无信心。
对于整个沭阳市场而言,新卖场一个接着一个开发,发展的速度明显快于市场消化的速度,市场容量基本饱和,一些市场出现问题是必然的。我们是否应该冷静思考一下,有没有必要建设这么多同类型的卖场?或者说有没有必要建设的速度这么快?那些人气凋敝、半死不活的卖场,它们接下来该怎么做?
部分卖场商户失去信心,一些新卖场很难有生存空间
消费者相对理性,哪里口碑好、人气旺就去哪里消费
与城东的热闹相比,城南一直都很“安静”。在市民看来都显得非常“低调”。对于当前沭阳家居卖场的现状,最有发言权的应该是商户和消费者,他们的直观感受比所谓的理论分析更有说服力。
在来到城南某卖场前,刘老板一直在城东做瓷砖生意,虽然是街铺,门市不大,但生意还过得去。刘老板说他也曾考虑过将门市搬到大型卖场里去,这样更为稳定,但高昂的租金和一系列成本还是阻止了他这个想法。前几年开始大力建设家居卖场,相对便宜的租金、成本,以及美好的宣传口号,让他决定“博”一把,将门市搬到了城南,心想着这么大的市场肯定会多多少少搞起来的,说不定将来会像红星那样成功。三年时间过去了,刘老板的生意直线下降,当初一起来的同行走的走,搬的搬。卖场管理方对于人气的营造、整体包装根本没有一个清晰的思路,用他的话说处于一个“等客上门”的初级阶段。可惜“等客上门”只是美好的想象,一天没有一个客人上门是常事。刘老板现在已经把这个店铺当做仓库来处理,一个星期最多来一次,他的生意再次回到了城东。
相比商户的担忧,消费者的思维更加直接。在我们的采访中,不少市民表示没听说过城南的某些卖场,不知道它们在哪,也不知道它们到底是卖什么的。市民秦女士说道,买装修材料最放心的还是去浙江商城等城东的市场,因为这些市场运营得还行,售后服务什么的相对也更有保障,去那些不熟悉的、冷清的市场买材料实在是不放心。
这不由得人担心,那些尚未成形的项目它最后能不能达到预期目标?运营商们到底有哪些杀手锏来和城南的卖场竞争?运营商们要如何来打消市民的顾虑,吸引消费者的到来? 其实这些问题到现在提出来,已经算迟了。希望尚未开业的项目,以及准备进驻沭阳的项目能以此为鉴,不要重蹈某些卖场的覆辙。作为媒体人,我们也乐于见到沭阳家居卖场能两头开花,毕竟竞争格局的扩大,对于消费者来说也多了一份踏实的选择。
上游房地产遇冷,下游家装行业跟着受影响
运营较好的卖场,其商户也面临着很大的压力
今年以来,全国房地产行业发展乏力,作为下游的家装行业可以说第一个受影响。所谓“房地产市场有点冷,家装市场就感冒了”,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今年对于家居卖场而言,不光要和同行竞争,也要和市场环境竞争。相对偏紧的环境,对于卖场管理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撇开经营不善的不谈,目前沭阳运营状况较好的当属浙江商城。但具体到卖场内的商户,可以说他们的压力也非常大。除了来自市场大环境的压力外,卖场的高租金、多品牌以及无序的恶性竞争环境都成为他们压力的另一大来源。 有经营户表示,现在开店的各项费用都在增高,租金、人力成本、门店装修等等,为了保证相对的利润,他们必须将这些增加的费用进行转移,转来转去,最终还是会转到消费者头上。
那么问题就现了,成本的增加最终导致价格的上涨,有多少消费者能承受呢?不转移成本,经营户的利润就会缩减,就有关门的危险;转移成本,多少会影响消费者的积极性,长期来说对于人气的营造又会起一个反作用,这让很多商户非常纠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