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故事的开始
一线城市小伙伴的假想日常生活,处处都浮现出“分享经济”的影子
首先,我们先来假设一个周末的场景。在周末的早上,你在睡醒和收拾过后,出门赴小伙伴中午的约会,如果地点离你家并不远,加上天气还不错,你可能会主动选择骑一辆“共享单车”前往目的地,顺便感受一下上午北京初冬的凉意。
到达目的地,你与小伙伴在某餐厅见面,准备一起吃个美美的午餐,中途如果手机电量不足了,你可能会向店主咨询是否有“共享充电宝”可以借用。
吃完饭后,你和小伙伴在商场内闲逛,时间离看电影的时间还有1个小时,你们选择先在这一层随便逛逛,刚好看到不远处有一个“共享KTV”,尤其适合逛街时没太多时间去KTV唱歌、但又想吼两句的小伙伴使用,于是你们就进去体验了半个小时,点了6-8首歌,还惊喜地发现系统自动赠送了额外的几分钟点唱时间。
唱完后,你们打算去楼上电影院等待开幕,因为口渴,顺便就在不远处的“智能零售终端”买了两杯自助式鲜榨果汁,准备去楼上的电影等候区坐坐。
但是,你们上去后发现等候座位上已经坐满了人,不过旁边出现了几台奇模怪样的“机器”,恰好还有两三个空位置。你低头一看,原来是“共享按摩椅”,发现扫码下载App还有新人优惠,服务也比较平价,于是怀着试一下的念头坐下去体验了10分钟或20分钟,试验结果不是非常地如意,但总体上你觉得还挺舒服。
电影快开映了,你发现和小伙伴没有自己的3D眼镜,又不想用电影院的“标配版”,于是在“3D眼镜自助售卖机”处购买了两款类型不同的眼镜,价格比电影院卖得要实惠一些,这才急急忙忙地走进了即将放映的影厅,坐下来慢慢看电影。(如果你以为故事到这里就讲完了,那就恭喜你猜错了。)
不止是充电、出行、智能零售可实现共享,还有居住、衣橱、健身仓和便利店
电影结束了,你们晚上都要减肥,不打算约晚饭,于是你又骑着“共享单车”准备回家,你的朋友则住得较远、但与你住的方向相反,就选择了呼叫“共享网约车”,让司机前来接她。
如果你刚好是对生活品质要求较高、又嫌月交水电太麻烦、家在外地的上班一族,你可能就住在与“共享居住”模式有关的长租青年公寓。而那里不只有居住空间,也有可供创业团队努力奋斗的办公区(“共享办公”)、供朋友们相聚玩耍的大厅、娱乐区,甚至也有可以当录音棚、直播间使用的另外一种“共享KTV”,还可能有“无人货架”。
而在露天的院子里,还很可能入驻了“共享健身仓”、“无人便利店”,前者供爱美爱运动的人们随时预约、运动起来,后者则让住户们在最近的地方能买到超市里各种小零食、日用品等等,无论是白天、晚上还是深夜,只要扫码,你就能实现自助购买商品,价格与超市的相差无几。
回到住处以后,你突然想吃到家里煮的饭菜,于是你用外卖软件搜到一些“共享私厨家厨”平台,选择了其中一个,然后边逛“共享衣橱”网站、找大后天参加宴会的可租用式礼服,边等家厨平台的阿姨们接单、配送员的准备配送。
等到安静下来,你回过头来看自己的生活,才意识到“分享经济”的概念已经给你的生活注入了太多的便利,它从“衣”、“食”、“住”、“行”、“吃”、“喝”、“玩”、“乐”等多个方面逐步渗透,利用独特的便利性、较低的交易成本、较高的交易效率吸引着一个又一个消费者的注意。
二|风口上的“分享经济”
不仅如此,这种主打闲置资源共享或商业性共享的模式也登上了近年来的“风口”。就如同亿欧前不久统计的“2017年分享经济商业模式大盘点”文章显示,共有170家较具代表性的企业登上了我们的统计表单,囊括了41个细分领域。也就是说,“分享经济”已成为了大势所趋。根据亿欧观察,这种现象在一二线城市尤为明显。
实地考察丨充电、按摩、KTV、出行、智能零售,哪一种属于“真共享”?
刚刚我们提到的小故事,并不全然是虚构,而是亿欧记者近期到商场、公寓、大街上踩点而得到的部分调研结果。就在上周三,记者来到了位于双井地铁站A口附近的北京富力广场购物中心,就商场内与“分享经济”模式有关的终端产品进行了零距离接触,并对相关商家、用户和其他经营对象进行了调研分析,相关产品包括:共享充电宝、共享KTV、共享按摩椅、智能零售终端等等。
现场直击:多种共享模式并存,但使用频率和适用场景各不相同
亿欧在调研中发现,就使用频次而言,在上述几种共享模式当中,共享充电宝和共享按摩椅的表现较为突出,主要原因在于它们与周遭环境更具有相关性,咨询频率也较高;而共享KTV、智能零售终端的使用率与商场的人流量、商场的安装位置密切相关,使用频次较难把握,具体的调研内容如下:
1、共享按摩椅模式较新,但故障率不低、按摩效果受限
11月8号上午,亿欧记者来到了位于富力广场购物中心6层的UME影城,附近共安置了8台“摩摩哒”的自助按摩椅,分别放在两个不同的位置,每侧各有4台。
由于当天是工作日,且并非观影的黄金时间段,体验按摩椅的人并不多。经作者亲身试验,8台按摩椅中共有5台是完好的,在扫描另外3台时遇到了扫码后出错的情况,且有一侧的纸币收取机并未打开。
据影城工作人员表示,该侧的纸币收取机故障时间已久,会将故障情况以及其他3台的出错情况一起通知按摩椅公司,让他们过来进行维修。
在体验该设备之前,亿欧记者首先下载了“摩摩哒”的客户端,获得了总额为20元的7张优惠券,优惠券不可重复使用,最高的可优惠金额为6元,显示“领取后30天内有效”,只要订单金额高于优惠金额就可使用。
随后,亿欧体验了其三款不同的按摩服务,主要在时长、功能性方面存在差异,最便宜的为6元/5分钟,最贵的为15元/20分钟。减去优惠券金额,每笔的花费并不多,符合“用零钱做个微SPA”的定位。
不过,从体验的角度来看,摩摩哒的微SPA缓压服务主要以揉捏、指压、揉敲同步、敲击这四种为主,记者在首次体验过后并不能区分出不同套餐的按摩部位的差异。
而现场的另一位用户则反馈,对该按摩机的总体印象不错,觉得很方便,一有空就来做个20分钟左右的按摩。再加上他本人就在附近上班,使用频次达到了几十次,已经为此花费了300元以上金额。
当问及体验效果时,他表示,颈部和头部没太大的感觉,但腰部、腹部、臀部和腿部等部位都觉得按摩得很到位,毕竟这是机器,不能对它抱有太大的期待。
2、共享充电宝使用情况不如想象中“高频”,存在刚性需求但使用场景有限
在位于3层的富力广场餐饮区,亿欧随机调研了多家餐厅的“共享充电宝”使用情况,并对其中的几位店长或经理进行了相关咨询。
亿欧发现,并不是每家商家都愿意安装“共享充电宝”,会让他们产生“抗拒”的原因主要是:1)用户需要充电时,店家会提供插头和数据线,直接在收银处帮助用户充电,充电宝并不是唯一的解决方式;2)部分充电宝的占地面积太大,比如街电,会占用前台本就拥挤的面积。相反,如果有单个的、无需机器的产品,他们则愿意与相应的企业洽谈合作。
另一方面,亿欧还察觉到,该商城该层店家多数采用的是“街电”的共享充电宝产品。在记者的实际操作过程中,亿欧发现它具有使用便捷、可供选择类型多样、退款快、覆盖面较多等特点。当问及“如果到别处吃饭时用户应如何归还充电宝”时,不少店家表示,这家商场里不少餐厅用的都是街电,可随意归还。
不过,租金99元、前30分钟内免费、1小时1块钱的租金并不高,似乎很难令共享充电宝实现对应的商业价值。当问及使用频率时,富力广场3层餐饮区胜博殿的工作人员表示,目前平均每天使用充电宝的人只有5-6人左右,人数并不多,似乎并不十分“高频”。
值得注意的是,以对大多数用户而言,共享充电宝的使用场景仅限于店内或该场景内,而他们的安放位置包括机场、地铁、餐饮店、KTV等等。那么,总的服务时长能够支撑充电宝企业实现相应的商业价值吗?毕竟,分享经济模式的落地必须要让实体和商业进行结合,只有这样,企业才能拥有长远发展的机会。
对于这个问题,有人在知乎上给出了解答。共享充电宝的盈利模式远远不止一种,实际上它包括以下4种:①共享充电宝的超时收入;②充电线售卖收入;③广告收入;④充电设备以及使用服务费收入。其中的广告收入即通过设备上的多媒体互动屏幕、设备机身广告贴纸、充电宝定制服务来构建充电网络,这或许并不是每一家企业的盈利模式,但也是充电宝公司的多种商业模式的体现。
而从盈利手段的丰富性来看,也不难理解九合创投投资经理许妙成曾经发过的一条朋友圈的含义了,前不久,他曾在朋友圈表示:“对不起了,各位,你们质疑最多的共享充电宝,可能是最早实现盈利的共享经济。”
另据来电科技曾对外披露的数据来计算,每台充电宝每天被使用的频次在0.7-0.8次之间,每次租借时长约为三小时。这个数据也比实际调研结果更为理想。
3、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无人零售、迷你KTV等业态趋于“流行”
除了符合用户刚性需求的共享充电宝等业态,智能零售终端、迷你KTV等与“分享经济”搭界的产品也并不少见。在调研的商场当中,亿欧记者就看到了天使之橙、友唱KTV等产品,前者以“无人制货”为特征,后者这种业态也被称为“自助娱乐吧”。
在体验过程中,亿欧家居发现,一杯均价为15元的橙汁确实能体现鲜榨橙汁的独特味觉,顺应了消费升级的大趋势,不过这种智能零售终端的特点在于重运营、重推广,未来能否实现大面积网点的落地、让消费新场景得以延续仍然有待思考。
友唱KTV主要以时间计费,30元钱可享受15分钟的自由歌唱时间,就如同刚开始的上班族周末假想日常一样,这种短时间、微消费、高品质的唱歌娱乐服务能够满足用户碎片化的娱乐消费需求,从而有机会让友唱形成以终端为核心,与周边商户相结合的商业联盟。不过,选址、与什么样的商户合作、合作方式、要抢占迷你KTV的市场都是相关行业从业者有待思考的重要问题。
除了上述可以在商场直接体验的业态,共享单车的使用频率也非常地高,它已成为了一二线城市上各大街道上的必备“风景”,然而,风景固然是风景,但监管不足、车辆数量过于庞大也带来了乱停乱摆、影响日常交通等问题。
前不久,亿欧在《两年过后曾是“主角”的共享经济项目虽消隐幕后,但崛起的依然在崛起》文章中提到过,在过去,共享单车曾登上过风口,掀起过一股融资热潮。后来却又出现了一家接着一家倒闭的现象,现在市场上还有不少回响的唯有摩拜和ofo两家。
目前来看,资本的助力似乎并不止步于此,但是市场监管、停靠数量与使用情况的不匹配、故障单车越来越多、群众维护意识不够等依然是行业内存在的难点,不得不说,包括共享单车在内的多种业态,虽然给生活方式带来了突出的创新形态,却也暗含隐忧。
三|什么是故事?就是你看到了开头,却猜不到结尾
分享经济所带来的暗潮涌动,并不是没有数据支撑的。据前不久由国家信息中心主导的一次调研显示,在17.4万份有效的调查问卷中,有82%的被访者表示接受分享经济的新业态,72.2%的被访者使用过分享经济服务,这无非说明了一点:与分享经济有关的商业模式,正逐步登上了风口。
分享经济“暗潮涌动”背后的三大原因
1、政策推动
分享经济作为一种新业态,能够明显地适应消费者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恰恰因为这一点,它也顺应了国内消费升级的大潮,变得更为多样化,也迎来了政策的推动。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11月10日举行的APEC会议上,从多个方面阐述了一个重要观点:共享经济在全球范围内掀起浪潮。他还说,“我们应该抢抓机遇,加大创新投入,转变发展方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另外,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此前曾表示,分享经济利用“互联网+”,不仅创造了很多新业态,化解了不少过剩产能,更带动了大量就业,总体上利大于弊,要以开放态度、包容理念,审慎态度进行监管。这无疑又传达出了一种正面的信号。
2、互联网的影响
为什么我会在谈论“分享经济”时着重提到互联网呢?核心原因就在于,无论是共享经济还是分享经济,他们的基础都在于连接,而互联网改变实体经济的方式也恰恰正是连接,这是熊猫资本合伙人梁维弘曾经提出的观点。
再者,从共享经济的商业模式来看,只有资源流动,效率才会是最高的。而互联网无疑是搭载这一切的最基本的桥梁,这一点非常关键。
3、 “爱尝鲜、寻求便利性”是当下年轻人的特征
“现在的年轻人都喜欢新鲜事物,特别愿意尝试。”在调研中,一位影城的工作人员告诉亿欧。在她看来,这些自助、共享的产品运营成本低、又不用雇佣员工,价格也不贵,还受到了消费者的欢迎,但同时也加大了原有传统实体店主的经营难度。
比如,她负责在影城销售3D眼镜,自从有了“3D眼镜自助售卖机”之后,生意一直处于下滑状态。其中的核心原因就在于,大家都愿意尝试这一类共享产品,既方便又经济,反倒让实体经营业主承担了部分的压力。
目前,以共享单车、共享居住、共享汽车、共享按摩椅等为代表的“分享经济”业态,已经在人群当中得到了快速扩散,而“高频”、“刚需”、“较好的现金流”等等无一不是这些行业固有的特点。
从差异性来看,它们之间的最大差异或许是一直被人们质疑的一点:是否满足C2C闲置用品租赁的定位?还是存在不少B2C的商业样本?答案并不是唯一性的,这也是共享经济/分享经济模式至今发展仍不十分完善的原因。
但实际上,我们并不能根据单一的描述去界定一个业态的核心本质,而是顺应“分享经济”的核心,从以下两点加以渗透:一是连接和资源的流动性;再者,能否发现用户顺势、共性的需求,推出有机会得到大规模复制的产品,与此同时,有效地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一点也非常重要。
在未来,分享经济势必将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有关“伪共享”、“真商业”的讨论在此已变得不再重要,重点在于是“谁”能够在众多与分享有关的商业模式中脱颖而出,从而成为分享经济乃至共享经济的超级IP?而这种优势又将持续多长时间?
一切的答案将在12月14日举行的2017亿欧创新者年会之分享经济专场峰会上正式揭晓,和我一起来现场见证谁才是“真共享”的标榜!共商“分享经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