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外地的朋友来到我居住的城市时,我该带他们去哪儿呢?”十年前,冯志锋和他的朋友们就开始考虑这个问题。
冯志锋
RITO朗图创意体创始人、拾间家具创始人、前海壹会董事长
这该是一个具有地域特色的地方,同时,又该是一个让人觉得亲切而放松的空间。适合三杯两盏茶酒,郑重而不隆重地表达出热情的欢喜——那是一份恰当的情意,你可在喧嚣人语中感受相聚的畅快,亦可在幽雅静谧中聆听内心的声音。 这块“自留地”真被他们给找到了。在寸土寸金的繁华都市,他们舍弃了丰厚的商业回报,用整整3000平方米来打造这个空间。 冯志锋把这个酝酿了十年的梦想一股脑地倾泻出来,浇在脚下的土地上,调动凝固的建筑和变幻的光影,表达这一眼的心动: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 一眼心动 壹会一共有三层,冯志锋常常来到第三层的空间里。 外面一片竹林,把叶的形状影影绰绰地罩在窗上。玻璃墙内置放一张书桌,天气好的时候,阳光与叶影穿堂而过,打在桌上,照在书上,让案头都浮起阳光和竹叶的香味来。
前海壹会三楼
为了完美呈现这种感觉,冯志锋亲自丈量了这里的每一寸空间,转身,揣度了六合之间每一个角度。
“每次做一个空间,我都会不断来印证我当初的想象。”他说。他渴望去重现一种记忆,刻画人与自然以及器物的关系。 这冥冥之中召唤着他的记忆,一半源自家乡,一半源自旅途。 珠江缓慢流淌,冲出一个三角洲来,孕育了广东独特的文化。潮汕、客家和广府三大族群汇聚于此,在漫长的岁月里,以他们勤劳而坚韧的品性,将这里建设成中国最富庶的地方。作为改革开放最前沿的阵地,当外部先锋的器物和理念涌进来时,猛烈地冲击了国人的认知和审美,并产生了强烈的化学反应。 但广东接住了这次冲击,并借由自己的包容并蓄,将其内化,并保留了自己的痕迹。 这种状态让身为广东人的冯志锋着迷。他希望能藉由凝固的建筑和设计,将这种精神表达出来。在他的记忆深处,这当代都市不仅仅是先锋气派,更充满了本土文化的趣味。 但趣味则需要细细地寻找和品味。回忆里,每到一个地方游玩,冯志锋都会去寻找这座城市的精魂。可能是小街小巷,也可能是钟楼塔楼。“你必须很用心才能把这个地方找出来”,他回忆道。这种乐趣伴随着他,从旅途回到了这座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城市,他希望自己也做出这样一个作品,来反映当下的深圳。 在荒凉地打造精神花园 十年之后,壹会就这样矗立在深圳的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 从商业的角度来讲,可能这里并不是最好的选择。“第一次去那儿,全是工地。”冯志锋形容道。彼时,前海荒无人烟,连个正经建筑物都没有。常住人口极少,当市中心商业区灯火初上,繁华热闹的时候,这里连过路人都寥寥无几。 但冯志锋和他的合作伙伴偏偏看中了这里,“一开始我们没想着很快就有商业回报。”冯志锋说。十几个投资人不约而同地在这片荒凉中,看到了一片大好前景。 这更像是专门为他留好的一块画布——他要打造一座稍稍偏远的、却值得人为了循着它的名字,跨越城市来相见的目的地。
壹会,一期一会
壹会,一期一会,世当珍惜。这是从茶道中衍生出来的人生哲学。在茶道的仪式里,要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人由衷地感受到世间悲欢的苍凉与易逝,进而思考人生的离合、相聚的欢娱。 他想将这种境界卯在“壹会”的整个空间里。 因此,他将壹会的格局彻底打开。在一楼的艺文空间内,既有村上隆色彩绚丽的画作,也有左小祖咒综合材料的当代艺术作品;还汇聚了不同风格的艺术展览。当各类气质的艺术作品同处于一个空间之内,相互碰撞又融汇,整个空间就有了一种奇妙的和谐气场。
壹会一楼艺文空间
“我希望这个空间是包容的。没有把艺术非得锁定在一个具体的范围内,但是无论是何种表达形式,当代性都是我们比较关注的一个重点。”冯志锋说。 因此,在把这里打造成当代都市人群栖居会友的地方时,冯志锋希望这里既有“可以弹素琴,阅金经”的风雅,也可以变身狂欢的绚丽派对。 为了能让空间与不同的人和活动产生不同的呼应,在设计中,他格外注重互动性。将中国园林传统的“移步换景”方式搬到壹会当中,加上不同的灯光组合效果,晨昏之间,整个空间都在光线的切割中,而染上了不同的晕彩。
壹会现场夜景图
“我特别希望能反映我们广东人或者是对于广东传统的那种务实低调、直接简单的生活观。”冯志锋说。 为了让“本土味”与现代结合得更为自然,他专门找来几个大土缸来栽种植物——这是潮州传统的种植方式。土缸看起来粗笨,但却自由一种拙朴的美感。
邓小平雕像“坐址”深圳壹会
壹会的艺术总监滕斐则把莲花山公园山顶那座著名的邓小平雕像“搬”到了这里,这是他父亲的作品,原作在莲花山上,全国仅有的10件缩小版雕像,就有一座留在这里。奇异的是,它并未让整个空间的政治气质多一分,却是所有归属于深圳独有的奋进与骄傲。 精妙源于反复修正 任何一个看起来精妙的空间,背后都是无数细节纠缠的排列组合。“在设计的过程中,除了要从设计师的角度考虑,还要从使用者和经营者的角度来考虑。”冯志锋说。 平衡来源于不断地发现与修改。不断修正,是贯穿了冯志锋设计生涯的一种理念。在头脑中成百上千次的设想和落地实施中,感觉,早已被锻造成一种“本能”。 在长达一年的设计施工中,冯志锋时常变换角色,在空旷的空间中审视与思考细节的组合。他在洗手间地上铺了洗米石,有质感,还能更加清洁,易于清理。 这不仅是出于设计师的审美考虑,更蕴藏了深厚的感情和商业计划——这小小的不起眼的洗米石,是贯穿了整个六七十年代的民居中最常见的建材。 “壹会的客户群体中,不少都来深圳打拼过十几年的人。”冯志锋介绍道,当这些外出打拼的人在这里低头,蓦然看到幼时家里地板一样的石头,这种亲切的回忆,将会是最亲切的拥抱。 为了将“广东味”做得地道,壹会在菜品上也下足了功夫,餐厅以粤菜做底,在口味上又更向现代方式靠拢。
壹会二楼餐饮空间
避风塘的炒蟹,东莞山乡的碌鹅……冯志锋一道道地试,将他记忆中最熟悉的那种接地气的味道,都端到餐桌上来。传统的碌鹅味道鲜咸,他还让厨师团队专门在保留传统做法的基础上,把“咸”度降下来,清淡而不损肉质鲜嫩。加上别出新意的摆盘,让高档优雅的餐厅里,平添一份市井烟火气的幸福感。 这种幸福感,在顶层的花园露台体现得尤为明显。这里,承办了无数场婚礼。 当宾朋满席,灯光交相辉映,馥郁的香气将狂欢与甜蜜推向顶峰。此间的新人缓缓抬头,看到了对面将要与自己携手一生的那个人时,会在瞬间领会到这“一期一会”的真正含义——
跨越山川河流,为盛装在你眼前一瞬,而拼尽全力。
有容乃大 并非一帆风顺,壹会的诞生,依旧会经历无数多的纠结。 “主要还是运营上的,因为经营是没法预测的,只能靠设想,后期在进行微调。”冯志锋说。 在冯志锋的设想里,一开始,壹会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但在第三层,展示“博物”的地方,出了一些小小的问题。
一开始,他打算把“博物”打造成一个买手店的形式。来自世界各地的器物汇聚于此,如同万花筒一般,组合出不同的风情。但很快他就发现这个想法不现实,因为前海的人流量实在太低了。 “办好博物这一块,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精力,现在这种情况没法支持这么庞大的团队。”冯志锋说。 他缩减了“博物”的区域面积和人手,改用展览的方式去呈现这一主题,“比如举办畏严吾的展览,博物区的展品也与其有关;办左小祖咒画展,博物区也会放上与其相关的衍生品。”随着壹会承办的活动主题越来越丰富,博物的收纳范围,也就越来越广。
当初设计时,他最看重的“包容性”的价值,在此时体现了出来——足够包容,才能兼容并蓄,足够留白,意味着无限扩展。 这也并非一日之间练就而成。冯志锋回忆,十几年前,他们这个年轻的团队在做设计时,就往往只是聚焦在某个简单的设计表达上,亦或是必须有非常清晰的设计要求。“彼时往往看问题是孤立的,是困在一个比较局限的范畴内想象和思考,而没有发生联系。”
但如今,在作品尚在设想的阶段,就将以后使用中可能发生的问题都一一考虑进去。“到今天,不光我们提供解决方案,我们更重要的是提出问题,如发现社会、洞察社会需求,甚至预见未来需求的发生。”冯志锋说。 这并非只因为他是壹会的设计者、经营者和使用者,实际上,每次做完作品,将其交予经营者后,他都会持续一段时间地与经营者交流,获得反馈,来了解自己的设计在投入使用时,还有哪些没想到的地方。
壹会空间细节图
在他看来,从施工到工程完成交予使用者,其实就标志着创作使命的完成,而交付给使用者或经营者,则意味着作品第二段生命的开启。那是一种全新的“关系”,“所以我认为空间应该有比较强的包容性,因为你永远不知道,你当初的构想和后面的使用之间,是否能完全贴合。” 2015年11月11日,壹会掀开了面纱,向游客们投去了惊艳一瞥。 “我希望这里成为一种记忆,值得你专门来,成为你的目的地。”在壹会诞生前,冯志锋说。 他做到了。 两年来,这里成为了新的地标。人们来这里举行聚会、参加展览、带着朋友来品味儿时常常馋的那一口滋味——如今也不是想尝就能尝, 如今这里餐位与展位一样紧俏,还需要预约。 但冯志锋的目光已经朝着更高处打量。随着人流量的回升,他打算,将开张时未能圆满的“博物”空间,重新打造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