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8日,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发布的终审判决书认定,百强家具针对上海朗聚、上海邦赢、德国百强、马贵福四被告的侵权案二审获得胜诉,上述企业及负责人被判赔偿百强家具经济损失1196万元。
据了解,此案可能是中国家居行业历史上最高判赔额的商标侵权案之一。家居行业中的商标侵权事件众多,之前有企业相关商标侵权案获赔800万一案曾引发行业轰动,而此次百强家具再次胜诉并获得如此高额的赔偿,对行业无疑是一种巨大的鼓舞。
据悉,此案前后历时四年,被告上海朗聚、上海邦赢、德国百强、马贵福(以下合称为“百强板材”)不服上海知识产权法院作出的一审判决上诉至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当前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做出的终审判决书,驳回上海邦赢等的上诉申请,维持原判,且为终审判决。
判决书显示,百强板材侵犯了百强公司的注册商标专用权,并且实施了擅自使用百强公司有一定影响的企业名称以及虚假宣传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据此,上海知识产权法院判决百强板材刊报声明、消除影响,并 连带赔偿百强公司1196万元。
案情回顾
2018年,针对上海朗聚、上海邦赢在经营家具、家具门、板材、地板等商品时大量使用“德国百强”、“德百强”等标识及文字,以“百强(BAIQIANG)品牌”自称。百强家具在上海知识产权法院对百强板材提起了商标侵权及不正当竞争之诉。据了解,上海邦赢复制、摹仿百强家具的商标在多个类别上申请注册了近百枚商标(包括百强板材、德国百强、德百强等);甚至还包括“马云茶具”“马云茶”等与知名人士姓名相近的商标,其大量申请注册商标的行为并不符合正常市场秩序的运行规律。
百强板材还注册使用“德国百强国际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的企业名称,用于其加盟商系统,将其包装成“百强”公司;百强板材宣称是“百强板材国际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下属企业”,其商品是“德国百强国际控股集团荣誉出品”。
● 一审
百强公司是“百强”系列商标的商标权人,“百强”商标核定在第20类家具商品上。“百强”系列商标与“百强”字号共同构成百强公司的“百强”品牌。经过百强公司二十多年的持续使用、投入与宣传推广,“百强”品牌已在全国范围内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在诉讼中,百强板材辩称,其使用的系其注册商标或被授权使用商标,与百强公司的注册商标既不相同也不近似,且其仅销售板材、地板类产品,与百强公司注册商标核定使用的家具类产品不相同也不类似,没有实施虚假宣传等不正当竞争行为,百强板材各自作为独立的民事主体,不存在共同侵权。
上海知识产权法院审理后认为,百强公司的“百强”系列商标经过长期使用和广泛宣传,在家具行业具有较高的知名度。百强板材在经营家具、家具门、板材、地板等商品时使用“德国百强”、“百强”等标识及文字,易使相关公众对商品来源产生混淆和误认,侵犯了百强公司享有的注册商标专用权。百强板材为利用百强公司商誉,擅自使用百强公司有一定影响的“百强”字号,构成擅自使用他人企业字号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在宣传中使用“百强板材国际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等行为,构成虚假宣传的不正当竞争行为;马贵福作为侵权行为发生时上海朗聚的控股股东和德国百强的唯一董事,以及上海朗聚、上海邦赢、德国百强的股东之一及法定代表人主导和实际控制了三公司的侵权行为,应当与三公司承担连带责任。
除判决刊报声明、消除影响外,上海知识产权法院还综合考虑百强板材侵权时间、侵权主观恶意、侵权标识等的使用情况、利润率等因素,在法定赔偿额最高限额之上酌情确定百强板材应当赔偿百强公司1196万元。业内人士表示,这是目前全国范围内家具商标侵权被判赔的较大金额之一。
随后百强板材不服一审判决,上诉至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
● 二审
2022年2月18日,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针对百强家具与百强板材之间的商标侵权及不正当竞争案件,作出了二审终审判决:驳回百强板材上诉请求,维持原判。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认可了上海知识产权法院查明的事实,并再一次高度肯定了百强公司的“百强”系列商标与“百强”字号的知名度和市场价值,认定百强板材侵犯了百强公司的注册商标专用权,对百强公司实施了不正当竞争行为,应当连带赔偿百强公司1196万元。
经验吸取
事实上,很多家居品牌都面临着商标侵权的困扰,这并不是个别现象,由于很多家居企业对于知识产权缺乏专业布局,给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机。企业有一定知名度后,品牌商标就会被大量抢注。而中国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也是近20年才得到重视,尤其是近几年专业化发展迅猛。
商标是一家企业的形象和身份,是企业发展经营累积的基础,消费者选购商品时,会根据商标整体的品牌形象对商品的价格、质量、设计风格等要素做出判断。商标是区分商品和服务的重要标识。如果侵权的商家生产销售假冒伪劣产品,会对原生品牌造成巨大的伤害。
值得一提的是,近些年来,在家居行业拿起法律武器并成功获得大额赔偿的企业越来越多。特别是几起高额赔偿案件的出现,对行业无疑是一种巨大的鼓舞。也对行业内攀附知名企业,复制、摹仿他人驰名商标的现象起到一定的震慑作用。
相信随着政府对知识产权的高度重视和保护,家居企业积极出击、捍卫自己知识产权权益的案例会越来越多。
图源:企业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