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风盛行的大阪、关东等地区,竹器应文人的审美而造被称为“文人竹篮”,他们从复制唐物竹笼,逐渐发展出线条、颜色、形态和质感和谐统一的日式竹篮,将竹篮从功能性的手工艺品发展为受人追捧的艺术品。
初代和田和一斋·提梁花笼
初代和田和一斋(Wada Waichisai I 1815-1901)家族延续了两代,他技艺精湛,擅长精细的编织技法,一生培养了不少徒弟,是明治中期相当有名的的竹艺文人。
竹君子
初代和田和一斎 提梁花笼
32.8 x 31.4 x 33 cm
FLOWER BASKET WITH HANDLE
初代田辺竹云斎·亀甲透编花笼
初代田辺竹云斎(Tanabe Chikuunsai I 1877-1937) 作为竹编艺人的引路人之一,是大阪传统文人品味的代表,他充满创意的艺术表现形式引导并促发了其他艺人的发展,从而为日本竹艺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他继承初代和田和一斋衣钵,精研插花和煎茶道,亦受到早川尚古斋三代的启发,不仅仅竹编技艺精湛,而且研究了各种不同的编织与染色方式,各种图纹及材料被广泛运用,使其制作出的竹笼充满独特的视觉魅力,开启了竹篮工艺无限的可能性。他的学生包括了二代田边竹云斋、阪口宗云斋、上田尚云斋、初代前田竹房斋等。
禅味
初代田辺竹云斎 亀甲透编花笼
17 x 16.9 x 42.8 cm
FLOWER BASKET WITH HANDLE
相较而言,以初代田辺竹云斋为代表的大阪竹艺更注重传统文人品味,而以饭冢家族为代表的东京竹艺则是注重新颖的现代性,这两种竹篮工艺特色给后世深远影响。特别是二次大战之后,二代田辺竹云斋、生野祥云、饭冢小玕、前田竹房二代等竹篮大师受到前辈的启发,持续不断地发扬竹篮工艺,对当代人重视、鉴赏竹篮之美有着不可抹灭的功劳。
二代饭冢凤斎·提梁花笼
二代饭冢凤斎(Iizuka Hosai II, 1871-1934),本名定吉,初代饭冢凤斋(凤翁)长子,善于编织延续唐物笼传统的厚重形编织法,他处于日本竹艺界过渡期,是首位走出唐物竹笼风格,并展现出日本独有竹工艺的第一人,在日本竹艺的历史上代表了竹艺家全新时代的来临。1914年天皇即位之际,二代凤斋与父亲凤翁、兄弟琅轩斋,三人身着礼服制作竹笼的姿态,开启了笼师通往意识层面的全新出路。
凝露留香
二代饭冢凤斎 提梁花笼
34.2 × 34.2 × 85 cm
FLOWER BASKET WITH HANDLE
饭冢凤竹·唐物写花笼
饭冢凤竹(Iizuka Hochiku1883-1940) ,本名利平,初代饭冢凤斋家第四子。
竹君子
饭冢凤竹 唐物写花笼
26.6 x 24.6 x 63.6 cm
FLOWER BASKET WITH HANDLE
中田锦石·青海波大笼
中田锦石(Nakata Kinseki,1902-1959),大正时期竹艺界中心人物二代饭冢凤斎长子。
胸有成竹
中田锦石 青海波大笼
36.8 x 34.3 x 48 cm
FLOWER BASKET WITH HANDLE
石川照云·凤尾竹编手付四角大笼
石川照云(Ishikawa Shoun,1895-1973),明治28年(1895)生于栃木县下永野(今鹿沼市下永野),本名照章。师从将「现代化」元素完美融入竹艺的代表人物饭冢琅玕斋,在明治43年(1910)随同琅玕斋一同搬到东京居住。其作品曾入选昭和15年(1940)年纪元贰仟陆佰年奉祝祭上。战争时一度迁离至乡里的下永野,战后再次投入竹工艺的世界,并开始尝试编制唐物风的精致花笼。
尽消尘俗
石川照云 凤尾竹编手付四角大笼
41.2 x 41 x 42.3 cm
FLOWER BASKET WITH HANDLE
青云路上
木根手付花笼
17.3 x 15 x 54.5 cm
FLOWER BASKET WITH WOOD HANDLE
在如今快节奏的现代生活里,我们追求将仪礼之道融入雅趣,把美学雅致融入生活。日本禅学思想强调涤清心境对自然万物的敬畏,竹艺大师在编织时,或许已经化身成竹,手法的跳跃即是与竹精神律动的禅境。他们以竹这种朴素自然的媒材,施以精湛的编织,将自然之美浓缩在纵横之间,其静谧的外表下时常表现出跃动的张力。以竹艺融于生活,格物穷理、阐发幽微,仿佛置身于一种简朴、谦虚的至美境界。